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811篇文章,赵建院长的第752篇原创文章。
座谈会是一个悠久的传统。比较知名的是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确定了文艺界的大方向,即告别阳春白雪无病呻吟,文艺工作者要一心为广大工农兵服务。这个座谈会的影响十分深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每年都开纪念会强化座谈会的精神。
令人瞩目的民企座谈会,2018年11月召开过一次,时隔七年后又召开一次。对比上一次的氛围,这一次还是有较大的变化,基调虽然没有本质的变化,但是语气有很大的缓和。时过境迁,今非昔比。2018年那次,氛围很不好,出现了很多喊打喊杀的极端言论。甚至有人提出民营企业退场论,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企舆论氛围最为凶险的一次。
从那时开始,民企和外资的信心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之后关于民企的说法便开始进入一种低人一等的“无罪辩护”的被动语境里。而各界一旦谈到民企的合法性,往往按照“3456789”这种对就业、税收的贡献来论,好像民企一旦失去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就应该退场。大家担心的民企究竟有没有先天的正当性,还是只是作为稳定经济的一个工具和手段。如果只是工具,那么随时可能会被抛弃、被宰割。
这涉及到的是民企的私人产权是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先验问题,对政治来说是个底线或红线问题,是方向、道路和旗帜的问题。如果从法律上强调民企的私人产权“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很多层面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很显然,要做这么大的改革,当局还没有……(由于平台规则限制,本文涉及深度关联性分析已收录于内部报告,订阅会员可获取完整版)
这也导致一个尴尬的处境,就是如果无法从法律保护私人产权的层面打好基础,只是承认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那么就很难正大光明的向房地产等财富征税。这个制度问题导致庞大的税源流失。由于房地产税是天然的地方税,因为是不动产,区域性很强,所以对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产生的影响最大。
2018年民企座谈会给大家吃了定心丸以后,虽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根本的疑虑并没有打消。之后,滴滴、蚂蚁、恒大、中植等民营企业“兴风作浪”,马云在外滩“大放厥词”,产生了较大的触动……
于是刚刚经历了疫情天灾的民企,好不容易恢复了元气,就开始迎来了……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看到了……
那么你说中国的民企有没有问题,当然有,而且问题还不少。偷税漏税、无序经营、围猎行贿、逃废债、投机倒把等等数不胜数。但是这些不过是特定制度环境和约束条件下的行为,通过市场的淘汰机制和法治来解决就好了。而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因为一些民企的违法违规行为就否定全体。总的来说,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无法替代,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然而当我说“民企的作用无法替代”的时候,实际上仍然暗含着民企的工具意义而不是先天合法性。就是在中国看待民企还是一个阶段性、时代性的存在,当一个时代过去,很可能就需要被消灭了。毕竟政治的理论基础是……
所以这就是一个困境,理论和现实的困境,政治和经济的困境。政治的理论基础是要……这个困境和冲突,可以说是中国模式在现代化中的必然,需要重大的理论突破,否则很难。
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来是“三个代表”,然后是“科学发展观”,直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我们看到,中间两代领导人的主张是“淡化主义,聚焦问题”,淡化意识形态问题,动员大家专心搞经济。这就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专心搞经济固然能调动中国人的积极性,实现最大化的社会动员,但造成的问题也很多。比较难以忍受的是贪污腐败和环境污染。2013年后的三年,可怕的雾霾已经让正常的社会运转难以维系了。因此,当新一代领导人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候,我们就容易理解了。这看上去是……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运动的必然规律。
今天,在经济社会大整顿四年后,告别房地产让中国经济处于几十年来最复杂的局面。但是在制造业比如新三样,在科技界比如deepseek,表现的都非常好,让国民振奋,功劳是谁的?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国“硅谷”杭州,让中国科技界扬眉吐气的浙江,这可是以前领导的经济大本营,也可以说是当年前任领导的政绩,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在开座谈会前注意到这篇文章,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了。
看到这个,就应该领悟到其中的玄机,也就了解为什么要开这次座谈会,也就会明白后续的政策取向和投资机会了。(本文为学术探讨,不构成政策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