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689篇原创文章,赵建博士的第647篇原创文章。
昨天隔夜利率飙升,一度出现50%价格成交的单子。整个银行间市场一片恐慌,有人惊呼从业二十年未见,也有人调侃这是钱荒十周年纪念,央行提前压力测试等等。各种段子层出不穷。
有些从业不久的交易员小白都吓哭了。资深交易员也不知道其中原由,四处打听。有说跨月+缴税的,有说大户不出钱的,有说有地产公司又暴雷了,有说高层又要去杠杆等等,似乎都不能信服,因为这些因素前几个月也一直存在,无法解释今天突然价格飙升。也有人开玩笑解释说,今天领导们参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没有办法指挥资金调度。
经过多方打听调研,我感觉比较信服的解释是:
最近一个月资金市场一直处于紧平衡的大环境,各机构享受了一年多的流动性债牛盛宴,不断累积杠杆,发生踩踏是必然的。但是何时发生,需要一个偶然性的触发事件。
结果,这个触发事件今天发生了,那就是资金市场一级交易商也就是资金供给方的期限结构,与市场中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等资金需求方发生了错配:一级交易商们从央行大量借入的是7天的钱,想出的也是7天的。而广大的资金需求方却一窝蜂的求跨月隔夜,结果导致了踩踏。据说有些小银行和非银差点平不了隔夜头寸而违约。
这也是隔夜利率狂飙到50%,但其它品种尤其是7天利率没怎么大幅变动的主要原因。按理说,要发生钱荒,应该各大品种价格都一起大涨。所以这一次钱荒跟2013年并不一样。这是由于资金供需双方期限结构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踩踏”。
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未来财政开始加速发力的情况下,货币市场“紧平衡+高波动”将成为新常态。这是因为,一是在财政端,也就是资金需求方,各种特殊再融资债券和特别国债会加速发行,类似注册制下的股市,IPO加速集中安排,各种国债地方债等“面”会集中拥挤入场。二是在货币端,也就是资金供给方,由于中国央行不能像美联储那样直接买债,而是由商业银行和非银机构买。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维系资金利率稳定。
这就构成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银行—财政—实体”的资金传输和循环结构。由于这种资金循环传输结构中,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节奏是不一致的,很容易导致出现结构性短缺和紧张,进而引发越来越大的资金利率波动。比如银行买了财政的债,但是由于合规和流程,财政部门没有办法及时将钱从央行的账户花出去,这就出现了一个从放钱到花钱的时间差,导致这个阶段出现较大的资金价格波动。
总之,随着财政端开始发力,货币端会越来越被动,结构性不平衡将成为新常态,资金市场风大浪高的局面也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需要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风险缓释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