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4」定数量:拿出多少股权分?

来源:徐说公司  时间:10-14 智库
如果公司后续有上市打算,那在开始做股权激励时就要想好分配的比例。主要是三点,一个是要确保公司的控制权稳定;二是预留给战投的股权;三是考虑公司上市发行后的股份稀释问题。

  上周的文章和大家聊了一个完整的股权激励方案涉及的十个要素中第三个要素——股权激励的模式。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一聊股权激励的第四个要素——股权激励的数量。

  以下:

  定数量,就是确定本次股权激励的部分占整个公司股权的比例,分成总量和个量。

  总量,即公司本次要拿出多大比例来进行股权激励;

  个量,即每个激励对象可以获得多大的股权比例。

  以下我们分别来看。

  01.

  定总量

  先看一下有没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

  1)上市公司规定

  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全部在有效期内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

  2)新三板股转规定

  根据《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 6 号——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的监管要求(试行)》规定:“挂牌公司全部在有效期内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30%。”

  3)国有企业规定

  根据《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规定:“大型企业的股权激励总额不超过企业总股本的5%;中型企业的股权激励总额不超过企业总股本的10%;小、微型企业的股权激励总额不超过企业总股本的30%。”

  综上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以及国有企业,对股权激励的总量有要求,范围在10%-30%以内,但是至于非上市公司,没有明确限制规定,因此确定股权激励的总量,可以参考上市公司等的比例,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一是大股东的意愿。大部分公司老板一股独大,要分多少股权给员工,还是看老板的意思。例如华为的任正非、阿里的马云,直接持股的比例很少,多数都通过激励形式分出去了。至于如何做到持股比例很少还能够控制公司,可以看我之前的另一篇文章。传送门。

  二是公司的规模和发展阶段。如果公司是初创期,规模还比较小,这时反倒要多拿出股权来激励员工,因为公司成立时间短,股票价值低,要留住员工,让员工一心为公司,需要用多一点的股权来吸引、留住人才。如果公司已经是成熟期,规模较大了,这时公司股票的价值相对于初创期已经有数倍不止,这时拿出的股权就要少一些,因为公司本身风险较低,经营稳定,股票的价值本身较高。

  三是资本市场的要求。如果公司后续有上市打算,那在开始做股权激励时就要想好分配的比例。主要是三点,一个是要确保公司的控制权稳定;二是预留给战投的股权;三是考虑公司上市发行后的股份稀释问题。

  四是考虑外部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同行业类似阶段及规模的行业做股权激励的话,会拿出多少比例来分,因为这些企业有可能就是公司的竞争对手,存在人才被挖走的风险。同时,较好的分配比例也可以吸引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人才来我公司,壮大企业规模。

  02.

  个量

  定个量,我们也是先看看有没有法律法规的规定。

  1)上市公司规定

  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非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在有效期内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票,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

  2)国有企业规定

  根据《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规定:“单个激励对象获得的激励股权不得超过企业总股本的3%。”

  综上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对股权激励的个量有要求,范围在1%-3%以内,但是至于非上市公司,没有明确限制规定,因此确定股权激励的个量,可以参考上市公司等的比例,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一是比例对公司控制权的影响。分给每个激励对象的股权比例,首先要考虑对公司控制权,以及对公司正常经营的影响。特别是直接持股的方式,员工直接成为公司股东,像一些解散公司的权利等需要考虑到。

  二是做好分类。上一周的文章我们聊到股权激励的对象可以是公司的董监高、核心员工等。在每次的股权激励中,可以这些人都会涉及,那就要根据职级合理确定每个层级的具体数量或比例。

  三是制定科学的分配体系。除了按照职级分类外,还可以在每个职级设立细化的评价标准,例如,司龄、学历、岗位、现有薪酬待遇、销售业绩、投诉率等等,做好评价标准后,再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考核标准可以定位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的可获得的股权数量比例不同,然后结合该员工的层级以及其他评价标准,综合计算出可以获得股票数量。这种方式的分配更公开、公平、科学。

  以上。


资鲸网APP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