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辞格
编辑 | 以安
高管出走,追觅科技不断面对新挑战。
11月底,离职半年多后,原追觅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创新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喻超在9月创立的鹿明机器人传出消息,获得英诺天使基金、商汤国香资本的天使轮融资。
鹿明机器人获得天使轮融资,图/天眼查
11月初,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曝出离职,报道称原追觅科技洗地机业务营销负责人周俊杰将接棒郭人杰,负责追觅中国区品牌营销业务。
2024年,随着喻超、郭人杰出走,追觅科技失去“两员大将”——前者带领追觅科技在十分重视的广义机器人领域完成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研发工作;后者在追觅科技自主品牌转型中押中抖音,实现清洁电器市场占有率从0到第一。
一方面,追觅科技主要业务清洁电器面临行业天花板,正处在向全品类、高端化进发的关键时期,高管离职无疑加大波动;另一方面,追觅高管离职后大多走向自主创业,又让追觅戴上“创业摇篮”的光环,扩大想象空间。
今年8月,追觅旗下追创创投成立;10月,追觅传出组建造车团队消息。在2024年的清洁电器市场称霸之后,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的思路似乎正在发生改变,在不断的布局与入局中,追觅科技在寻找新出路。
1、人事变动中,俞浩如何带追觅实现年营收百亿目标?
作为原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今年仅27岁,此前曾任宝洁中国品牌总监,在追觅三年,便从营销总监晋升至执行总裁。2021年,郭人杰入职追觅后,曾向俞浩许诺“三个月内让追觅从0做到行业领先”,彼时正是追觅科技的自主品牌业务向C端发力的关键节点。
从追觅科技三年间的表现来看,其市场增速可谓“狂奔”,郭人杰确有实绩。他主导建立起追觅中国区营销体系,在追觅由小米生态链品牌向自主品牌的转型中,带领年轻化团队押注抖音、B站等新兴渠道,随后还着手推行追觅的高端化战略。
2021年,凭借数个爆款视频,追觅不到三个月单日营收从0突破百万;2022年,面对科沃斯、石头科技、小米等成熟对手,追觅仍然延续增势,当年GMV同比增长1659%;2023年,国内清洁电器行业增速明显放缓,而追觅扫地机器人布局全球销量超240万台,同比增长300%。
追觅科技创始人兼 CEO 俞浩,图/追觅科技官网
在2023年4月的一次采访中,俞浩曾表示2022年追觅营收便与业内上市公司相当,2023年营收可能破百亿。据公开信息,石头科技在2022年的营收为66.29亿元。
2024年,追觅科技并未提到2023年的百亿营收目标达成情况,而EqualOcean一篇报道称,追觅2023年营收预计录得80亿元。
失去一员大将,俞浩的百亿营收目标在2024年是否乐观?
据GfK中怡康数据,2024年上半年,追觅在清洁电器线上销售市场的份额达到18%,零售量同比增长73%,市场份额、增速均位居行业第一。具体细分到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洗地机线上市场,追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4%及23.8%,均位居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在洗地机线上市场,追觅的零售额增速38.7%,远超行业10%的平均增速,且高端化进展顺利:在3000元以上市场零售额份额达到41.2%,相比去年上半年上升22.2%。
一片增势中,追觅也有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首先,国内清洁电器市场历经十年狂飙,由2012年的29亿元到2021年的309亿元,逐步陷入增长困境,2022年、2023年市场规模分别为313亿元、329亿元。
在2024年已然成为清洁电器市场份额第一的追觅科技,面对科沃斯、戴森等成熟品牌的阵地,很难抢夺到更多市场蛋糕,即将直面行业天花板。
其次,在走向红海市场的竞争中,价格战将成为必然的手段之一,据奥维云网数据,2023年洗地机产品均价约为2500元,同比降价近500元。
面对小米、科沃斯等竞争对手,自主品牌转型仅3年的追觅很难掏出充足的粮草弹药,在以价换量的性价比斗争中取得优势。
面对未来的挑战,追觅在清洁电器业务上押注的思路十分清晰:高端、出海、全品类。
追觅科技 H30 Ultra Mix洗地机,图/追觅科技官网
2018年,追觅成立第二年便切入海外市场,2024年清洁电器品类在德国、意大利、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市场均走到TOP前二位置;2022下半年,郭人杰带领的中国团队开始专注产品高端化和品牌高端化,追求更高的溢价空间。
今年9月,郭人杰公开表示,追觅已形成无线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洗地机、高速吹风机四大品类构成的产品格局,透露全品类决策背后考量:当单品类市场渗透率遭遇瓶颈,公司会失去增长想象力,智能清洁行业增长承压,全品类是必然选择。
2024年,在清洁电器市场之外,追觅在新产品上的目标是在无线吸尘器、高速吹风机两个品类全面对标、超越戴森。但从实际动作来看,追觅布局不止于此。
2、投入造车,俞浩的新梦想怎么实现?
跨界造车,或是追觅为自身寻到的第二增长曲线。
今年10月,追觅传出消息,正组建200人左右的造车团队,计划推出一款增程式汽车,目前处在demo阶段,未来或将出口欧洲。
据《未来汽车日报》报道,追觅科技造车计划最早于2021年立项,今年7月便在以最高5万元月薪大规模招聘造车人才,覆盖智能座舱、底盘电控、转向系统等领域,知情人士表示新车上市“乐观估计要等到2026年以后”。
据企查查,成立至今,追觅科技共完成5轮融资,其中已披露的融资金额达到37亿元左右,最大一笔融资是发生在2021年10月的C轮融资,融资金额为36亿元,也是清洁电器行业的最高一轮融资记录,由华兴新经济基金、CPE源峰领投,碧桂园创投、嘉实投资等跟头,老股东小米、顺为资本、IDG资本也进行了追加投资。
追觅科技融资历程,图/天眼查
尽管资本青睐有加,但对于造车而言,追觅科技账上资金可能仍显不足。
在清洁电器的主战场,追觅一直保持着“高研发投入”的定位。2022年,追觅研发投入在6~7亿元,研发费用占比达到10%,高于竞争对手石头科技、科沃斯当年的7.37%和4.85%。更早之前,郭人杰曾透露,追觅仅有30亿元营收时,研发费用占比要达到20%。
除去靠研发支撑品牌高端化的战略,追觅向吸尘器、吹风机领域的进军,以及在销售渠道上对线下场景的拓展,都需要往后数年更多的投入。
另一方面,新势力造车的资金门槛动辄数百亿,且成效并不能保证。蔚来CEO李斌一度改口从200亿元到400亿元;小米烧光首期100亿元资金,未来十年准备100亿美元;苹果造车十年,千亿投入最后放弃。
对于追觅来说,当前可走的路似乎只有效仿华为,以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入局。据前述报道,知情人士称追觅将采用轻投入、轻资本方式运营,类似于华为、赛力斯,小牛电动与大乘汽车,石头科技与北京汽车制造厂,负责提供产品规划、技术、营销和渠道。
不过,即使采用轻资本方式,追觅在造车上想要做出成绩,仍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今年4月,华为便曾透露,自2019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达到300亿,研发人员达7000人。
此外,如何利用自身的跨界优势,也是追觅面临的挑战之一。此前,跨界造车的戴森、苹果、小牛电动,均投入巨大但最终放弃造车计划。追觅的主要竞争对手石头科技,其创始人昌敬布局数年的极石汽车,首款产品极石01 PHEV面世后,2024年月销量仅有数百量,销量惨淡。
极石汽车 2024年月销量,图/车主之家
同样出身清洁电器的追觅,未必比戴森、石头科技拥有更多底牌。前有华为、小米的成功案例,后有更多跨界玩家的不尽人意,追觅的造车之路或许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布局,但绝非当下的重心。
值得注意的是,俞浩本人的背景或许也是追觅造车的变数之一。
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左起第四位)和创始团队,图/ 追觅科技微信公众号
清华读书时的俞浩是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也是清华大学校内规模最大的科技平台“天空工场”的创始人,追觅初创团队的大多数成员均来自于这个“造飞机”的社团,储备着大量飞行器、汽车、机器人相关技术及项目——不免让人想到时下热门,小鹏、广汽均已入局的飞行汽车。
3、做创投基金,俞浩还在押注未来
除去布局各个领域,追觅的“极客”底色,也体现在俞浩筹备的创投基金上。
今年8月,据36氪报道,追创科技旗下的追创创投(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完成旗下中早期孵化基金首关募集,基金总规模为10亿人民币。
该基金的目标主要为“泛机器人领域,投资追觅内部孵化的机器人项目,以及愿意复制追觅体系化打法的外部项目”。基金LP除去追觅科技,还包括地方国资、国升基金、产业集团及一些市场化家办。
除去中早期孵化基金,追觅旗下还有一支与地方政府一同设立的成长期战略基金,目标规模为百亿人民币。
追创创投合伙人之一,出身华兴新经济基金的雷鸣总结:追创创投的核心输出正是追觅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组织管理等方面快速成长的体系化能力,核心标签是CVC(企业风险投资)、AI+机器人以及全球化。
追创创投信息,图/天眼查
他表示,人形机器人有望开启下个产业大周期,潜在市场达到万亿级别,“我们会围绕产业,投AI+机器人方向,投全球化,在这几个核心点上做到极致”。
从追觅科技创业的起点复盘这家企业的成功,小米生态链的支持、早期全球化战略、对标高端化的打法,均是核心技术之外可复制的路径。以追创创投为点,俞浩带领下的追觅科技正试图在机器人领域“复刻”自身的成功。
追觅在广义机器人赛道的加速,早有迹象。
2021年8月,小米发布会上,小米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铁蛋”面世,与雷军的互动至今是广义机器人的经典一幕,而追觅科技便作为生态链企业参与了该项目研发。
小米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铁蛋”,图/小米商城微信公众号
当年在追觅C轮融资中,俞浩公开表示:“未来十年,是广义机器人最好的时代”,几乎同时,追觅自研机器狗Eame One问世。三年间,追觅累计发布仿生四足机器狗Eame One一代、二代,工业四足机器人,通用人形机器人等数款产品。
但在2024年,追觅却没有发布类似的广义机器人产品,选择在下半年成立创投基金,这或许意味着追觅在广义机器人领域思路的转向。
值得关注的是,除去开头提到的郭人杰、喻超,追觅此前已有数位高管离职,流动相当频繁,且多走向机器人领域创业。其中,追觅早期核心成员吴鹏,为全自动咖啡机企业咖爷科技创始人;原追觅科技常务副总裁王生乐,为泳池清洁机器人企业星迈创新创始人。
某种程度上,作为“创业摇篮”的追觅科技,无疑相当适合机器人创投基金的角色。在这点上,无论以何种方式,俞浩都在试图押注他眼中的未来。
(题图来源于追觅科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