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流这个问题上,99%的大模型从业者都理解错了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志刚

  无论是写PPT,还是写简报、做海报,AI工具如今俨然已经成了我们打工人的“职场搭子”,像咖啡一样,办公必备。

  虽然应用产品层爆发,但还没有形成稳固的AI 用户生态,因此谁能抢到用户,谁就有望做到规模化,完成商业化闭环。

  可是从营销端看,不少大模型的投放思路,还停留在快速起量上。如何实现更好地留存、持续获客,甚至付费?还不够完善。

  那么,AI大模型应用爆发期,营销投放怎么做长效用户增长?该怎么调整投放策略?过去的投流增长策略是不是存在误区?

  这些问题,值得更深入地复盘。

  在增长问题上,99%的大模型公司都会犯的错是什么?

  在跟几个大模型应用领域创业的朋友们交流之后,我意识到,很多大模型公司做营销投放常常忽视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一:过于追求日活流量、用户数等规模上的增长,忽视了获客效率。

  抢规模的逻辑当然没有错,但单一追求用户规模是很片面的。在追求用户规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的是获客效率,要关注CAC获客成本。

  参考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的APP应用大战,拼到最后其实就是拼谁的获客成本最低。因此,做营销投放,不应只追求规模。

  互联网江湖认为,随着“抢用户”逐渐白热化,AI大模型应用大概率也会进入一个拼获客成本的阶段。

  这个阶段中,大模型工具品牌该怎么做投流决策?是继续“撒币”买流量,用投放预算来换日活数据,还是要兼顾付费率?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

  问题二:投放的渠道逻辑上,过于追求迅速起量等阶段效果,而忽视了扎根场景。

  从KPI的角度看,日活、月活漂亮当然好,不仅好写工作汇报,而且显得投流工作很出成绩。当然,出成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选择的这个投放渠道是不是能扎根场景,真正触达有需求痛点的用户。

  实际上,扎根场景比单一追求流量效果更重要。

  目前市面上的AI大模型应用场景分为两类:

  娱乐类场景:娱乐类的AI大模型,各种有趣、好玩的应用。投放很容易起量,但用户粘性不高,一旦大模型应用开始收费,或者某些关键功能收费,最终的转化效果可能也并不理想。

  办公类场景:比如一键生产PPT、一键生成海报等大模型应用。这类大模型,多为效率工具,手机端的效率工具主打便携,但是真正高频、深度使用的场景是PC端,举个例子,下班时候刷抖音,我经常会刷到了某个看起来很好用的AI文案工具,但我大概率不会再回到公司打开电脑去下载,因为接着再刷几个短视频,这事儿就忘了。

  这个时候,就必须得考虑,是不是投流的渠道跟用户场景的偏离度有点高了?

  比如,是不是应该多做一点生产力场景的渠道投放?比如多分点预算给PC端。

  “无论是AI的办公,还是AI的营销,还是AI的很多的工具产品。它的很主要的一个使用场景是在PC上”360集团副总裁、商业化总裁黄剑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

  问题三:忽视了PC投流渠道的价值。

  在大模型投流增长问题上,99%的大模型公司都犯了一个错:忽视了PC端投流渠道的价值。

  秒针发布过一份研究报告,数据显示,PC屏在中青年、一线城市以及高知人群中的集中度很高,这部分人群,恰恰是对游戏、旅游、数码、教育、科技等行业有更强的消费力的人群。

  也就是,核心的PC端用户,其实是很有购买力的。

  对于大模型企业来说,实际的投流决策中,很容易被忽略一个问题是,大部分的营销决策者,会把PC渠道跟移动端渠道当作“替代品”而非“互补品”。

  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做品牌投放会觉得,我做了“抖快B站”的投放,就没必要做PC端,理由是数据不如移动端。

  实际上并非如此。

  随着PC端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PC端的投放可能带来更显著的效果。

  360集团副总裁、商业化总裁黄剑之前曾经对媒体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在国外,移动端的广告CPM和PC端是很接近的,而在国内却差了3倍甚至到5倍,这个差距是不合理的。对于广告主来讲,不管是PC端还是移动端,每一个点击背后都是一个潜在客户。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更多的还是在基础设施上,比如进一步完善PC端的投流工具,丰富内容生态,积累完整的用户画像,用智能技术去提升CPM等。

  从这一点上来说,深耕PC多年的360显然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一方面,360在PC端流量可观,5.3亿月活,位居行业前列;

  另一方面,凭借搜索、软件管家、安全卫士、浏览器等国民级的用户产品,360占据了搜索、桌面等重量级用户入口,处理亿级请求,积累海量全链营销大数据。

  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爆发,不仅对360搜索、360导航等拳头用户产品实现AI化升级,也在营销产品、技术、模型等层面发力,以AI技术赋能营销全链路。

  投流基础设施足够完善了,移动端的渠道和PC渠道互补的逻辑,其实也就更清晰了。

  接下来,如何重新挖掘PC端的价值,可能是大模型投流增长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模型产品投流,PC渠道的价值究竟在哪 ?

  从获客成本角度来看,PC端流量洼地的价值不可忽视。相比移动端,PC端获客成本反而更低。

  据一个做AI产品的朋友透露,目前AI产品在短视频平台的投流获客成本,某手是比较低的,大概在十几元,比B站低40%~50%,而在360获客成本可以控制在3-5元。

  为什么PC获客成本这么低那?用户习惯层面来说,工具类产品总是需要去搜的,要么搜索引擎搜,要么应用商店搜。这其实对应了PC 端搜索+应用分发的两大入口。

  这两大入口的核心优势,360都有。根据360方面的数据,2024年下半年,360搜索AI行业日均检索量环比上涨118%,日均消费上涨159%。应用分发入口则是指360软件管家,自今年5月完成全面升级后,在月分发量和产品上架数量上都保持着行业头部水平。

  而且,PC端的AI工具应用,很多都是工作效率问题,也契合大模型核心用户的使用场景,用户付费意愿更强,投流价值自然更高。

  AI工具为什么在PC端更容易产生付费?

  原因在于两点:

  一个是在当下,AI工具在工作效率类、内容创作类等“生产力”场景中率先井喷,与PC端在工作、学习等场景高度适配。AI工具只要在用户必经的场景路径中露出,并能给用户带来“加BUFF”的超预期感受和体验,为产品付费的概率自然更高。

  问题在于能否通过搜索这一行为,识别用户的真实意图需求并进行匹配。

  例如,当用户搜索“PPT”这一关键词时,其背后真实需求可能是制作、编辑以及美化PPT。360智慧商业的做法是,通过识别及匹配用户真实意图需求,优先推送PPT生成类AI工具——基于用户的搜索行为,为其提供一个更优的工作提效选择。用户一看,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够带来更多的“增益”。

  举个个人案例,我之前使用WPS只码字,从不付费,主打一个白嫖。但后来它出了一个“AI校对”功能,省去了我找错别字的时间,等于是在满足我的“刚需”之外,又为我的工作提效“叠BUFF”,自然愿意付费。

  为啥强调BUFF、增益呢?其实也是两方面,一方面是AI工具在提效场景中为我们加BUFF,另一方面其实是说通过智能的营销手段,为用户的搜索行为和体验进行升级,在“刚需”之上,为用户提供更优解法。

  按照这个逻辑,360智慧商业总结了一套BUFF营销方法论,从品牌诊断、人群锁定、漏斗优化、反馈复盘等维度,在PC端为AI工具营销构建起了营销闭环。

  另外一点在于,从用户的决策来看,AI工具付费其实是个长决策周期的付费行为。秒针报告指出,PC端作为信息的深层处理终端,能够在客单价高、链路长的消费中更好的影响消费者做出“理性决策”。

  在PC场景下,AI工具营销可以真正实现按需搜索、下载安装、直接使用——决策链路长,但访问路径短,应用替代的成本低。不同于其他消费品类,能够优先让消费者“用起来”,体验过后,用户付费也更有底气。

  因此,在移动端投流是接触用户的第一步,但不能只做移动端,用户只有在不同平台内,在不同的触达下了解产品,完成认知建立,然后才能在PC这个“最后一公里”成为刚需用户,最终付费,完成闭环。

  技术迭代,流量迁徙,但媒介“价值”仍是营销根本

  20世纪最著名的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媒介即信息。

  想要搞懂信息如何传播以及未来的营销趋势,首先要搞明白媒介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 多种媒介形态共存是大趋势。

  例子一:有些人觉得说移动端仍是营销重阵,PC不重要。结果近几年,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移动端起家的应用,就已经在PC端开设官网了,淘宝网也在今年宣告重构和升级。再说一个“冷知识”:大众点评这种基于LBS而生的本地生活平台,在PC端也有网站,也可以点外卖,团购。

  例子二:移动互联网初期,都在说发力线上,线下不重要。移动互联网初期,小米靠着线上营销迅速走红,不搞线下实体店,结果没几年,小米重点发力线下,OV更是靠着线下门店在智能机的决赛圈站稳脚跟。

  例子三:有些人认为全民直播电商,货架电商落伍结果:抖、快纷纷大力布局货架电商,向猫狗拼看齐。咱再说个更本质的,货架电商不就是把线下的货架媒介形式,转移到了线上?

  ........

  任何一种媒介形态,PC也好,货架也好,线下也罢,形式不重要,价值最重要,有稀缺价值,就依然不会被淘汰。

  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全都要。多媒介融合,对提升商业竞争力有价值的媒介形式,都应该重视起来。毕竟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你不重视,你看不明白,友商看到机会重视起来了,就能吊打你,商业战争史,就是认知碰撞史。

  其次:AI工具营销需要融入场景,高频触达。

  因为做这个选题,我跟不少做投流的朋友聊了聊,发现了一个共识:契合场景的流量才是高价值流量。

  道理很简单,任何营销都要从用户出发,这是根本。AI工具营销,本质是针对用户办公需求的营销,移动端当然可以办公,但是是辅助,轻应用可以,深度、长期、高频的使用场景一定是PC端。因为离用户痛点更近,离用户更近的地方更容易转化,更容易高频触达,也更容易让用户付费。

  PC平台的触达上,我们可以看下360的打法:360智能营销漏斗模型,从PC任务场景获取潜在目标人群,然后通过垂类办公场景进一步聚焦意向目标人群,最后通过精准提效场景,锁定核心目标人群,最终完成付费转化。

  在对场景、人群逐级击破的同时,360智慧商业在投放策略、产品匹配、搜索关键词等维度有针对性地针对效果进行优化,实现影响效果的层层递进,力求让AI工具在“原生”使用场景中实现“0感营销”,提升营销转化。智能营销行业,漏斗模型已经被验证过很多次了,打法很有效。

  随着AI大模型的爆发,PC场景全面起势——生成式AI工具用户规模增长、PC出货量提升、以黑悟为代表的PC及跨端游戏的爆发等利好因素也将进一步激发PC营销势能。

  因此,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短视频、放在快抖,放在移动端时,重新审视PC渠道的价值,或许就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