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芯生命持续亏损:产能利用率不理想仍扩产能,销售费用越来越高

港湾商业观察
关注
2024-09-05 09:26:33
有46人浏览
分享到:

  《港湾商业观察》黄懿

  6月29日,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芯生命”)提交首轮问询回复,更新2023年年报财务数据,保荐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据悉,北芯生命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后又在2023年3月转战上交所科创板。

  结合公司披露的问询函和招股书的内容,可察觉北芯生命目前并不乐观。

  持续亏损,毛利率始终低于同行,

  根据问询函回复显示,2021年至2023年,北芯生命的收入分别为5176.21万、9245.19万、1.84亿;毛利率分别为58.90%、63.51%、65.02%。

  将时间线拉长,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1-9月(报告期内),收入分别为2.91万、167.46万、5176.21万、6091.32万;净利润分别为-1962.65万、-4993.44万、-4.49亿、-2.52亿。

  北芯生命的主营业务为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首款产品FFR系统作为金标准FFR领域内中国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国产产品,于2020年获批上市并实现商业化落地,成为报告期内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

  结合问询函和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FFR压力微导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8.09%、94.78%、86.14%、42.28%。显然,FFR压力微导管作为核心产品,其收入贡献在下降。

  其中,2020年至2021年及2022年1-9月,FFR压力微导管的销量分别为497根、1.67万根、2.04万根;销售单价分别为2814.10元/根、2935.49元/根、2906.30元/根。

  2021年至2023年,FFR导管境内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2947.02万、2990.39万、3329.16万;境外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2333.04万、2260.38万、2149.01万。

  可以看出,FFR压力微导管的销售单价在下滑,而在境外平均售价下滑是拉低整体单价的原因之一。

  2020年至2021年及2022年1-9月,北芯生命的境外收入亦不断增长。公司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9.52万、82.51万、365.78万。公司来自于境外的收入规模逐年上涨,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境外市场开拓力度,新开发渠道数量、新完成准入的国家及地区数量不断增加所致。

  与此同时,在核心产品商业化后,北芯生命的毛利率迅速上涨,然而,其毛利率水平始终低于同行均值。2020年至2021年及2022年1-9月,北芯生命的毛利率分别为8.06%、58.90%、63.73%;而可比同行均值分别为73.83%、71.39%、68.91%。

  高额会议费、差旅费

  同样是在核心产品商业化后,北芯生命的研发费用逐年增长之余,研发费用率断崖式下跌。

  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分别为2340.79万、3114.43万、5897.08万、9926.93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0367.16%、1859.83%、113.93%、162.97%。

  招股书显示,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北芯生命拥有121项境内外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0项,同时公司还拥有12项PCT国际专利申请。

  此外,北芯生命最近一次取得的发明专利的时间是2021年9月份,此后的两年半时间内,公司再无取得发明专利。

  结合问询函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销售费用分别为0、1658.01万、5404.49万、7588.79万、1.03亿。

  同时,报告期内,销售费用率分别为0、990.11%、104.41%、86.75%。与此同时,可比同行均值分别为27.17%、25.99%、27.98%、23.48%。

  更具体来看,2020年至2023年,会议费分别为277.15万、834.26万、925.86万、1445.31万;宣传推广费分别为211.89万、567.17万、687.73万、528.11万;差旅费分别为116.13万、475.36万、731.39万、1114.06万;业务招待费分别为69.09万、342.86万、494.85万、556.98万。

  其次,报告期内,在其他应付款项中,差旅及招待费分别有4.29万、48.99万、124.01万、258.75万;会议及推广费分别有7.84万、65.41万、98.29万、73.46万。

  2021年,公司持续加大各地销售人员招募并不断完善营销体系建设,新增销售人员40余人并对引入的核心销售人员进行股权激励,使得职工薪酬及股份支付费用大幅增长;并在FFR系统市场推广方面开展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活动,使得会议费、宣传推广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均有所增长。

  截止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拥有近110人的营销团队,涵盖境内外销售、市场、商务、医学事务和用户服务等职能,以专业化分工实现对终端客户的教育、销售及服务。

  也就是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芯生命的销售人员从40余人增加至110人。

  这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问询,其要求北芯生命回复,详细分析公司在以买断式经销模式为主的情况下,销售费用支出的合理性;是否存在不当的利益输送。

  存货水平高,产能利用率不理想

  然而,高额的销售费用支出并未能为北芯生命减轻存货压力。

  报告期内,北芯生命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08.25万、829.87万、2918.97万、4183.03万;存货周转率分别为0、0.27次/年、1.13次/年、0.83次/年。

  同一时期内,库存商品分别为0、41.72万、191.26万、371.10万。此外,根据问询函披露显示,2022年至2023年,库存商品分别为489.27万、1187.35万。也就是说,库存商品在2023年迅速增长。

  除了存货水平上升,北芯生命的产能率也堪忧。招股书显示,此次IPO,北芯生命计划募集资金12.7亿,其中4.6亿用于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3.8亿用于介入类医疗器械研发项目,1.9亿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2.5亿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虽然北芯生命将用至少4.6亿元用于扩大产能,但是其产能利用率并不理想。

  2020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1-9月,公司的FFR系统中,FFR主机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1.11%、42.67%、66.14%,产销率分别为6.93%、22.5%、18.67%;FFR压力微导管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4.84%、61.32%、64.83%,产销率分别为25.59%、68.54%、104.45%。

  而新产品的相关数据同样不理想,2022年1-9月,新产品IVUS系统中,IVUS主机和IVUS成像导管的产能利用率分别84.59%和35.89%;两者的产销率分别为6.67%和4.22%;同期,单腔微导管和双腔微导管的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分别为54.43%和7.15%。

  新增产能后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值得正视。

  现金流承压,股权分散存风险

  在现金流层面,北芯生命的压力亦不断加重。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970.26万、-4864.44万、-1.66亿、-1.29亿。

  同一时期内,北芯生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分别为-4472.68万、7626.97万、4.33亿、-3.31亿;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分别为2984.80万、1.06亿、5.39亿、2.08亿。最近三年及一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累计净增加额为1.33亿。

  在此情况下,北芯生命分别实施了多次员工股权激励。报告期内,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307.18万、572.43万、3.21亿、1.40亿,这也导致公司净亏损规模扩大、累计未弥补亏损增加。

  其中,2021年的股份支付费用中包括对实控人进行了一笔天价股权激励。2021年7月9日,北芯生命召开2021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并作出决议,同意公司的注册资本由391.9545万元增加至404.0768万元,总股本增至404.0768万股;其中,宋亮以货币8.08万(80815)元的价格认购公司8.08万(80815)股股份,北芯同创以货币4.04万(40408)元的价格认购公司4.04万(40408)股股份;并同意相应修改《公司章程》。

  也就是说,公司通过增资授予宋亮8.08万(80815)股股份,授予价格每股1元,然而授予时点每股公允价值1176.34元,超1000倍,股权激励费用达到9500万。

  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针对这一情况,要求北芯生命对“宋亮认购新增8.08万股股份的主要原因,出资是否完成、是否存在变相代持”进行回复。

  与此同时,北芯生命还存在实际控制人宋亮持股比例较低的风险。

  目前,北芯生命股权相对分散,宋亮直接持有公司16.1530%的股份,另外通过担任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北芯共创、北芯橙长及北芯同创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控制公司13.4140%的股份,因此宋亮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29.5670%的股份。而第二至第四大股东红杉智盛、Decheng Insight、国投创合分别持有公司10.1759%、9.6743%及7.1479%的股份。

  北芯生命直言称,本次发行后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降低,存在控制权发生变化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向《港湾商业观察》指出,“高额股权激励费用是否合理,需结合公司战略、宋亮的贡献及市场公允价值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此举可能旨在增强实控人对公司的控制力和归属感,但也可能引发其他股东对公平性的质疑。”

  “至于是否存在变相代持的可能性,这需要进一步审查相关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包括资金来源、交易动机、股份的实际控制情况等。如果确实存在利用股权激励进行利益输送或规避监管的行为,则可能构成违规或违法行为。”(港湾财经出品)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