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拼多多首次公布大超预期的成绩单以来,其自身的变化就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关注。3月20日,拼多多公布了去年全年的业绩表现,还是一如既往地亮眼。在超预期的财报加持下,拼多多的股价也创下新高,领涨京东、阿里两位老大哥。
事实上,在过去十年的电商演进之中,拼多多作为“新生代”,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打法,一路长成了令老大哥羡慕的样子。眼见拼多多不断壮大,面临增长压力的阿里、京东,
也从去年开始启动自上而下的内部变革。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侧重点不同的电商三巨头
从2023年三家的营收状况来看,三家延续了此前的增长节奏:阿里、京东“维稳”,拼多多“狂飙”。3月20日晚间财报显示,2023年Q4拼多多实现营收889亿元,同比增长123%;2023年全年营收2476亿元,同比增长90%;净利润600亿元,同比增长90%。
仅从增速来看,拼多多“一骑绝尘”,其增速远高于阿里的1.83%、京东的3.67%。但就营收总额来看,拼多多跟阿里、京东还有不小的差距。2023年,阿里营收8667亿元,京东营收10847亿元,分别是拼多多的3.5倍,4.4倍。倘若再对各家的净利润率进行对比,会发现拼多多的“含金量”更高一些,其以24.2%的净利润率,遥遥领先于阿里的8.38%、京东的2.23%。
显然,体量更大的阿里、京东,增速远不及前者,由于模式上的差异,利润也很难与拼多多相提并论。目前摆在京东、阿里面前的核心任务,依然是维持稳定增长,不过两者的方式却各有不同。
对于京东来说,其将重点放在了强化传统主营品类,巩固核心用户心智上。比如,去年3C等通电品类的扩张,极大地稳定了京东3C家电的基本盘,使其增速在三季度触底之后,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6.1%,整体高于京东大盘的增速。事实上,拼多多一直在试图向3C家电品类跃进,iPhone等大牌3C也成为了拼多多百亿补贴的集中领域,即便如此京东的3C用户心智,依然未被拼多多所撼动。
此外,日用百货品类企稳好转,也为京东的“稳”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此前拖累京东增速的日用百货品类,也在四季度结束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下滑趋势,在四季度止跌,同比增长0.2%。
与之相比,阿里方面则不再将GMV作为唯一考核策略,而是注重用户活跃度以及消费频次等核心数据,推动平台更加稳健地发展。在该政策的推动下,四季度在GMV增长的同时,其交易买家数和订单数也有了显著增长。另外在价格比拼中,淘天则将重点放在了有性价比的品质好货上。在该原则的指导下,淘天集团在跟进百亿补贴的同时,更侧重吸纳更多品牌和商家,不断拓展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品类。据悉,2023年全年,淘天的商家数实现了连续四个季度双位数增长,这对于连续多个季度个位数增长的阿里来说,显然是个值得高兴的消息。
总的来看,目前的态势对于拼多多而言,更多是在“攻”。而对于阿里、京东而言,更多是在“守”。
大的变动正在迅速酝酿
实际上,在大的调整背后,京东、阿里还在酝酿新的大动作。在最新的财报中,阿里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再一次明确,集团最高优先级的是云和电商,支持淘天集团重拾增长及稳固市场地位,并保持国际商业业务的增长势头。
首先,阿里将稳固线上基本盘放在首要位置,而不再是之前聚焦的线下实体零售。在马云提出“回归互联网、回归用户、回归淘宝”的口号之后,阿里正在逐渐剥离线下实体零售业,逐渐回归“本业”。据日前曝出来的消息显示,目前阿里内部正在推动内部线下零售业务的出售,甚至有外界传言,阿里内部正在考虑盒马出售的可能性,尽管目前这一消息遭到了否定。但结合阿里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其大盘增长有限的大背景下,主动放弃部分重资产的线下零售业务,显然有利于其轻松上阵。
其次,在低价策略的驱动下,京东不得不加大对POP第三方的扶持力度,优化重塑平台生态。在大众消费者印象中,京东自营的产品品质、履约体验较好,但高额的自营成本削弱了其价格竞争力。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京东改变了以往自营优先的策略,让京东自营与3P商家公平竞争,同款产品谁的价格更低,谁就能获得更多流量推荐。
财报显示,2023年京东3P商家数同比增长了188%,一年内新增商家数同比增长4.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京东的平台生态。在2024年的财报中,京东表示会将重点放在吸引更多产业中小商家入驻、丰富商品供给上。
其实,这种变动对于京东而言,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毕竟,京东无论是自营物流还是自营商品,都是基于服务、品质这两个核心之上构建的,如今要做低价,除了丰富供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品质这个核心优势不丢,这显然是颇具挑战性的,尤其是要同时做好平台监管、商品供给、用户口碑这三点的平衡。
放在京东平台内部来说,虽然京东很早就推出了第三方商家平台,但由于京东自营的扶持力度,总是大于POP生态,所以商家习惯“用脚投票”,品牌方纷纷将自营作为核心方向,导致平台POP生态的丰富度不足。现在在低价战略之下,京东不得不重构自身的业务生态,以适应全新的形势,而这将会是脱胎换骨式的自我革命。
旧规则该变了
实际上,近年来作为“后起之秀”的拼多多,从定价到售后对传统电商各环节的规则,都进行了有力挑战和变革。比如,去年拼多多推出的、引发广泛争议的“仅退款”功能,就是其对行业既有规则的挑战。过去消费者向商家发起“退款”,还需要向商家申请,并得到对方同意才可以进行。而在“仅退款”模式下,消费者可以在不经过商家同意的前提下,直接给用户打款,这种方式显然与以往电商平台的规则大相径庭。
从初衷来看,“仅退款”政策的发起,主要是为了抑制平台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倒逼平台供应端的升级,但如今其正在变成一场革命。从最早的“退款不退货”,到常态化执行“仅退款”政策,拼多多一点点将这个举措,变成了平台的“基本操作”,去年12月随着阿里、京东的跟进,“仅退款”政策日益成为了行业规则。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用户见顶,平台从“服务好商家”到“站位消费者”,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以京东为例,从最早的3C家电,再到图书、服装等诸领域,几乎京东每一次的品类扩张,都会催生出新一轮的大规模商家入驻,一些新领域更是得到了平台的重点扶持。但如今随着平台各类商品类目的日益丰富,平台商家的增多,用户数量的见顶,更好地满足C端用户需求,自然就成了电商平台守住基本盘的必然选择,这也是阿里、京东选择跟进的核心原因。
另一方面,在京东、淘宝两强格局之下,拼多多以新电商模式崛起,的确给各大平台提供了全新借鉴。从初出茅庐到如今“三分天下有其一”,拼多多的模式值得借鉴,拼多多推动的规则变动,自然值得行业重视。在旧模式无法奏效的情况下,以规则变动为契机,带动平台变革,显然有利于加速京东、阿里新陈代谢、自我革命。
尤其是拼多多在国内完成了多多买菜的业务布局之后,开始在一直落后的海外大施拳脚,如今海外版拼多多Temu发展正如日中天,不仅在国际上与阿里、京东同台竞技,而且还开始威胁亚马逊等传统电商平台的基本盘,日益成为海外电商不可忽视的重量级选手。在此背景下,推动自身规则变革,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其他电商平台赢得主动权的必要举措。
国内电商进入后变革时代
不过,在阿里、京东、拼多多的身后,还有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电商领域的“后起之秀”,也在围绕内容展开对传统电商的蚕食,互联网电商也由此进入了竞争下半场。在此背景下,过去一味追求数据、规模、利润的模式已然行不通了,差异化、消费的深度体验,日益成为行业的圭臬。
其一,电商三巨头如今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体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在市场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增速放缓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产业周期。其二,电商未来或将不再是单纯的零和博弈,而会是互补的多形态模式。
比如,京东一直重点打造供应链物流,构造供应链基础设施,这使其具备极强的抵抗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这也成为其持续扩张版图,扩大电商服务优势的重要抓手和核心支撑。对于体量庞大的阿里来说,如何助阵众多卖家,继续在阿里旗下平台获取增长,仍是其重中之重。相对而言,起家于下沉市场的拼多多,在做好电商的同时,也立足于农业这个大市场,扎下百亿巨资来推动农业的电商化进程,以增加自身的差异化。
起步于短视频的电商巨头如抖音、快手等,除了继续扩大直播电商的吸引力之外,还在积极向货架电商靠近,做强核心、补齐短板。最近抖音商城版的独立版本推出,或许意味着其电商化运营的加快。
另外,相比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依旧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海外市场越来越成为电商平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阿里、拼多多、京东在国际化,就连抖音、快手也在国际化,以最近热火的拼多多海外版Temu和抖音海外版tiktok来说,前者用户体量在美国急速飙升至上亿,后者更是占据了美国人口的一半以上,仅在美国单一市场就创造了年营收160亿美元的记录。这样深入的国际化,会有哪家电商公司不眼馋呢?
不难预见,在未来几年国内的电商巨头们,或将不可避免地走出旧有模式,转而寻求更多差异化,以及合理利润、可预期的增长,新的电商变革也将向这方面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