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故事荟
作者:万天南
双11,堪称一年一度的数学大考——全渠道寻找最低价,是所有剁手党的必考题。
一些精于算计的剁手党们发现,不少线下百货、商超、专柜等,卷起低价来比线上更给力。
“专柜价格最有诚意,姐妹们快冲”,来自上海的美妆用户黄小刀就是其一。
作为高端美妆品牌赫莲娜的铁粉,每年双11,她都要趁势囤货。
今年双11,做了一番比对之后,她果断选择了专柜下单,“算下来是日常价的84折,而且柜姐给的赠品更多,太香了”。
这并非个例,一些布局全渠道的零售商,其门店甚至也主动内卷,给出了常态化的更低价。
今年10月中旬,盒马推出了线下专享价,折扣商品价格普降一两成。步步高全国门店重启后,平均售价是以前的85折,超市内随处可见“小程序下单”的标识牌。
而原本以线下为主渠道的百货商超,也高调宣战双11。
《财经故事荟》在北京市场走访发现,百盛、大悦城、老佛爷百货、伊藤洋华堂等,都在门口或者其他显眼位置,挂起了双11优惠海报。
当线下渠道以更有诚意的低价,发起反攻,消费者也闻风而动,大批量涌入线下购物。
在双11前夕,北京SKP变得熙熙攘攘,人流量陡然提升;而杭州银泰百货的门口,甚至出现了人挤人的排队现象。
不过,线下能够成为双11新主场,也并不仅仅依赖于最低价。
过去被贴上“落后”标签的线下零售们,正在借道差异化的本地服务,以近打远,发起一场全面的反攻。
一
舍远求近的年轻人,走进门店
能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价格,依然是本届双11,剁手党消费的首要决策变量。
界面新闻的调研显示,商品价格、平台补贴力度是双11剁手党最为看重的要素,分别占比达到71.8%、68.3%。
为了拿到最低价,北京某大厂员工阿维用上了专业工具。10月中旬,阿维的新房刚装修完毕,他要趁着大促置办大家电。
“我做了一个Excel清单,全渠道比价,哪里便宜去哪里买,多平台下手”,他告诉《财经故事荟》,
其中一些家电,他在电商的百亿补贴活动里找到了最低价。
但在选购电视时,他却发现,线下更划算。
一款75寸的电视,在苏宁易购的线下门店,只要10000元出头,比日常价格便宜了1000元左右。
据导购解释,之所以能降价1000元,是因为苏宁易购在联合政府部门进行补贴,多款大家电补贴力度在10%-20%左右。
今年双11,广州白领西丽重点囤货的对象,依然是美妆。而她最终下手的渠道,既不是直播间,也是传统电商平台,而是美团。
利用满290减150的优惠券,她在美团平台上,从线下彩妆集合店Wowcolour购买了全套美妆产品,
“正价总计343.7元,打完折之后只要143元,找遍全网,也没这么大的优惠幅度”。
西丽在小红书分享完经验后,引发了不少“姐妹”前来取经。
除了价格合适之外,还有一些年轻人走进线下,则是期待更专业的服务。
今年双11,北京白领方方打算为母亲购买一件按摩仪。原本,她看上了一款只要700多元的低价入门槛产品。
而母亲坚持要去线下门店体验一番。在导购的专业指导下,母女二人比对了多款产品,最终购买了一款2000多元的中高端按摩仪,“一分价钱一分货,2000多元这款功能更全,全家都能用。不是到门店体验,是比较不出差异的”。
转道线下,还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再当等等党了。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购物配送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60%的90后和85%的80后希望网购当天就能到货。
无论是门店购物自提,还是即时零售提供的半小时、一小时达、半日达等高效配送,都更得剁手党欢心。
统计显示,中国即时零售用户量已超过6亿。
人在山东的网友海绵宝宝,就体验了一把即时零售的便利。
11月4日,准备出差的海绵宝宝收拾行李时,发现必备的卫生巾没了。她立刻在美团超市频道上下单,“用了满99元减50的券,很便宜,而且半小时送上门,不耽误我赶高铁!”
还有一些用户双11转道线下,不只是为了价格,而是因为只有线下才有服务消费。
近日,一张大牌护肤品销量大跌的截图流传很广。一路高歌猛涨的雅诗兰黛,也掉头向下——其截至9月30日的最新财季里,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0%、92.65%。
北京白领柳柳表示,不是年轻人不消费了,而是新的消费观正在形成:大钱投入定期医美,解决皮肤问题,日常用平价国货,完成基础护理。大牌护肤品效果不如前者,性价比不如后者,只能装点梳妆台。
像她这样减少商品消费,优先服务体验的年轻用户越来越多。今年双11,美团联合多个丽人商户直播,覆盖美容美发美甲、口腔体检、子嫩肤等全方位服务。10月底,直播间6小时卖出一周的美甲美瞳,洗剪吹和染烫套餐卖出超万单,美容团单销量较平日增长一倍。
用户的偏好,是行业进化的标尺。转道线下的年轻人,集体推动线下成为双11的新主场。
二
从敌视到拥抱,线下零售心态变了
线下零售业态,对于是否要参与双11,认知和行动在过去十年间,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大逆转。
早些年间,倨傲的线下零售,对于刚刚萌芽的线上电商,既看不懂也看不上。
这种分歧的一个显性标志,是马云与王健林那场世纪赌约。
2012年,万众瞩目的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上,春风得意的首富王健林率先亮牌,“2022年,如果电商在中国的零售市场占到50%,我给你一个亿,如果没到,你给我一个亿。”
斗志昂扬的马云也欣然应赌。
接下来,是线下零售的阵痛期,从早期的鄙视敌视到恐惧眼红,一大批传统线下零售的翘楚,在这场博弈中拱手让位,比如大润发卖身阿里。
不愿被时代的浪潮拍死在沙滩上,在随后的O2O、社区电商、即时零售等一波波浪潮里,线下业态开始小步尝试数字化。
而疫情则是催化器,当线下业态被迫关门歇业,转道线上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到生死存亡,全面拥抱线上,成了必选题。
线下零售业态全面拥抱线上,其实也是内卷所致。
眼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切换到增长阶段,线下零售虽有所恢复,但营收和利润增长上仍然承压。
海通国际发布的《批零行业1H2023业绩总结》显示。今年上半年,百货板块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 7.7%,刚刚修复至近 2021 年水平;与此同时, 板块毛利率较 1H22/1H21 各增 3.3pct/减 0.5pct,表现仍然不及2021年。
相比百货业的逐渐恢复,超市板块上市公司的表现,尚还处于“减亏为主”的调整阶段。据海通国际统计,今年上半年,超市板块样本公司收入同比降低 15.1%,刚刚恢复至 2021年Q2的86.3%。
增长承压之下,线下零售必须广撒渔网,网罗一切增长红利。即时零售的大爆发,则让实体门店看到了新的增长机会。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8年以来,即时零售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 50%,预计到 2026 年,即时零售的年增长率仍然可能高达 47.1%,远远高于同期网络零售总额的增速,2020 年,即时零售增速高出 71.89 个百分点,2021 年高出 36.83 个百分点,2022 年高出 51.1 个百分点。
因此,拿捏好即时零售的风口,线下业态就大概率把握了赶超机会。
高增长之下,万亿规模可期。据美团高级副总裁、到家事业群总裁王莆中预测,2023年即时零售行业规模将超5000亿,未来五年即时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而美团闪购单个平台的规模,到2026年就有望超过4000亿。
这样的预测,与艾瑞观点基本吻合。后者更为乐观地预计,中国即时零售开放平台规模将在2025年迈过万亿大关。
而线下实体开始借道本地零售平台,发挥自身服务优势,抢夺双11话语权。
其一,不少线下实体与即时零售平台携手,提供了随需随买,随买随到的即时获得体验,平价和方便将融入日常消费。如此一来,将会推动双11、618等大促节点,走向削峰填谷的均衡态势,消费者无需费尽心思囤货,也能享受常态化低价和便利。
而洞察这一趋势的电商平台,也在顺势而为,主动拉长双11大促周期,提升用户体验。
其二,实体零售主动反攻,通过持平的低价,更好的服务,更快的配送等差异化优势,去争取话语权。
其三,未来双11的竞争关键词,不会局限于短周期的最低价厮杀,以免掉入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泥淖。未来的双11,是线下门店长周期维持平价,同时比拼服务,体验业态尤其如此。与即时零售平台协作,放大“服务”的价值杠杆和触达半径,以此把流量变为“留量”。
三
线下零售如何“反客为主”,站上C位?
在这场反攻中,线上零售到底如何重新站上C位?从现有的成功案例中,可以找到一些可复用的增长路径。
其一,如何保持可持续低价?如何以低价为钩子,去撬动增长?
早些年间,线下门店无法维持和线上同步的低价,是因为线下要支付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而且,线上流量较为便宜。
现在,线上流量成本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线下零售可以借道即时零售,延长服务半径,同时建立社群、布局私域,低成本拉客引流带动复购,上述种种布局,都在力图摊销、拉低线下的租金和运营成本。
线下线上的成本差正在发生逆转,所以线下门店才有底气,去和线上打价格战,承诺买贵必赔等。
另一方面,于线下门店而言,低价是工具而非目的,要以此为钩子,去拉动交叉转化。
某高端服装品牌负责人告诉《财经故事荟》,“我们线下门店和直播间,以及电商官方旗舰店,价格是一样的,但相对之下,我们还是更愿意引导顾客到门店。”
他进一步解释称,只要顾客到店,导购就能凭借专业的搭配建议等,带来更多交叉转化的机会,“比如顾客在线上可能只买一条半身裙,到了门店,可能在导购的建议下,试穿件上衣,搭配下外套,综合来看,门店客人的客单价,远高于线上用户。”
其二,仅有低价还不够,还要放大服务优势,以差异化的体验长板,去拉动增长。
与线上PK低价,是同质化竞争,而专业导购、即时配送的服务等,则是线下独具的差异化优势。因此,卷服务相比卷低价,其实是格局升维。
如今,布局即时零售,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标配动作,如3C数码、生鲜、商超、家电等。
美团闪购双11“开门红”战报显示,在“数码家电品类日”期间,手机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8倍,生活小家电增长3倍,电视及洗衣机等大家电增长均超5倍。“美妆个护品类日”当天,美妆个护商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96%,其中,高端化妆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426%。
IDC报告显示,2023年Q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6.3%,但在即时零售场景里,手机行业却取得了高增长。重新拿下市场份额第一的华为,双十一期间就联合美团推出促销活动,销售额周环比增长1650%。
其三 ,不要甘当“坐商”,要积极借势线上平台,开辟新型服务业态:线上引流拉客,留量转化;线下真诚服务,带动复购。
银泰百货就深谙此道。10月17日,商场美妆品类“电子银泰卡”在美团、大众点评上线,用户以折扣价购买美妆卡后,可以就近前往银泰美妆专柜消费,叠加各种促销活动,最多可享受近7.7折的优惠。截至10月31日,该卡券累计在美团上的销售额超3亿元,成功绑卡兑换比例高达95%。
而在线下,银泰百货发挥实体零售“场”的优势,为顾客提供配套服务。比如任性报,浙江省内累计消费满1500元报销车费,不但可以免费打车,低于300元的火车票也能报销。顾客无需购物小票,也不用自己操作,只要在商场服务台找客服即可体验这一服务。
双十一,起于“远方”,兴于“附近”。
双11零售业态的主场,从线上高歌猛进独占鳌头,再到到线下业态强势反攻,形成线下线上双主场优势。
这种变迁,似乎是回归,其实是升级。实体零售不再陷入价格和流量的比拼,而是重新回到本地服务的竞争上来。
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也成为实体门店的必修课。
而线上线下这种高手过招的良性内卷,最终受益的也必然是消费者。
本发布仅供参考、交流使用,侵删。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i4QPli5o0JJ3rGGfk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