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即机会,中国充电服务商加速向上

  10月4日,能链智电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简称:“引进办”)达成合作,成为首批重点引进企业。

  引进办是香港特区政府引进世界各地高潜力重点企业来港的窗口,从这则消息可以看出,新能源资产运营和管理服务市场逐渐受到各地政府重视。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企业今年以来出海脚步逐渐加快。9月,中国成为除东道主德国之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德国之声”等外媒称:“中国车企把2023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变成了‘中国车展’。”

  而在前不久的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充电服务商能链智电针对东盟地区交通能源特点,展出了适用于家用、公共场站运营、高速服务区、车队充电、目的地等多元场景的多款充电设备,向东盟国家推广“中国方案”。

  得益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全球价值链中的集聚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国内“后市场”的充电服务企业正在成为引导该领域新一轮技术与商业模式变革的主力军。而国际展会,则是这些中国企业走出去脚步的“加速器”。

  那么,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围绕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中国充电服务市场有多大想象空间,中国企业又如何把握全球市场机遇?

  问题多大,商机多大

  彼得·戴曼迪斯在《创业无畏》中说:“世界上最大的问题等于最大的商机。”

  近年来,有两大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二是全球能源短缺问题。

  这些现象无疑推动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而新一轮能源产业变革浪潮的到来也催生了无数机遇,交通能源消费领域正是其中之一。

  各国政策鼓励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来自消费端的充电需求快速增长。根据咨询机构TrendForce发布的数据,2023 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总销量546.2万辆,中国、西欧、美国为主要市场,而东南亚、澳洲等市场表现同样突出。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动了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以中国为例,经济观察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汽协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00万辆,年度渗透率有望达到36%。按照目前的态势,假设车桩比继续呈逐年下行趋势,远期至2035年,国内仅公用充电桩就将超过4000万把,投资支出将达到2.4万亿至3.2万亿。

  如今,大部分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充电桩建设,为在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据麦肯锡预测,东盟市场未来需要9.5万个公共交流充电点和4万个直流充电点,以支持2030年的电动汽车数量。

  而这些充电基础设施的缺口,正在转变为相关企业的机遇。能链智电近日就凭借“光储充一体化”新能源解决方案,获得了2.04亿元储能订单,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380余座充电场站。

  当然,伴随电动汽车补能需求快速增长,这个新兴的交通能源消费领域也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

  三大痛点

  作为新兴行业,充电服务行业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企业进入,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使得供需之间难以达到平衡。

  由此引发的问题既是充电服务商们的挑战,也是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机会。具体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领域主要有三个难题:

  第一个问题是充电桩行业普遍“盈利难”。

  在竞争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打造规模效应,各企业都会不断增加投入,最终导致供给适度超前的情况,部分公共桩闲置率偏高。根据国泰君安(香港)的数据,国内总车桩比已经从2018年的 4:1下降至2022年底的2.5:1。

  归根结底,这种问题的本质是过去“跑马圈地”阶段企业普遍重建设、轻运营。同时,由于政策规定和市场竞争等原因,运营商很难提高服务费用来增加收入。

  充电桩的投入成本高、运营成本高,在相对单一的盈利模式(收取服务费)下,运营商往往面临盈利困难的挑战。

  如何提高运营效率和创新盈利模式,是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整个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对此,能链智电副总裁曾庆祝曾表示:“长期来看,充电运营商的盈利是非常可观的,因为需求在不断增长,充电服务费是一个明确的收入;其次,绿电交易、周边服务都可以带来收益。”

  第二个问题是部分地区电动车能源消费呈现“贵电”的现象。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部分地区电网压力大,二是充电桩运营商收取的服务费正在回归正常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在2023中国国际充换电运营商大会上总结道:“充电费用上涨有四个原因,分别是电力市场价格波动、尖峰时段、工商业用电统一以及充电站的运营压力。”

  电网价格受到供需矛盾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推动,而服务费回到正常价格区间是行业发展趋势。但对于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来说,更丰富的调节手段和更多的场地资源仍然十分必要。

  而在能链智电的半年报中,这家公司披露的近期动向,也展示出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发生的变化:能链智电加速构建光储充一体化运营,瞄准新能源车企、地产服务商等多个充电服务市场未来主体。

  事实上,国内已有众多企业意识到来自储能赛道的机遇。据相关统计,2022年共成立超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对比2020年新成立储能企业数量翻了10倍。

  第三个问题是产业发展地域间不平衡。

  新兴行业的发展往往需要依赖一定的区域优势,如科技人才、创新资源、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

  这些优势在不同地区是不均衡分布的,导致新兴行业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效应。一些具有先发优势、规模效益和网络效应的地区会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和人才,形成产业集群,进而形成区域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从全球充电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和储能应用的方兴未艾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中美两国发展相对快速,而其他地区,尤其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刚刚从起步阶段迈向爆发阶段。这些市场对具备资源优势和运营经验的服务商来说,是一片正待开垦的沃土。

  总之,在这些伴随行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问题中,新的商机已清晰可见。

  把握价值之锚:重运营、光储充、全球化

  充电全产业链的蛋糕有多大,不必多说,而能否抓住痛点带来的市场机遇,是衡量一家公司价值的关键。

  从运营商的盈利困境中,我们看见:在这个智能电动汽车的黄金时代,下游充电服务行业需要更先进的“掘金工具”。

  要提升行业整体利润率,首先就要增强充电基础设施的运营能力,而对充电网络的高效整合是提升运营能力基础。

  对此,能链智电的思考是,做行业的“连接器”,连接行业各个环节资源,将服务做得更精细化的同时,发展创新业务,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能链智电把这种全链条的服务模式称为服务2.0,其本质是围绕运营经验和先进技术进一步丰富“连接即服务”的内涵。

  一方面,能链智电吸收了多年充电服务市场的运营经验,更加强调后市场的精细化运营,推动充电服务行业利润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技术解决服务体验难题,通过深度学习、车路协同等多项技术,打造自动充电机器人,解决充电慢和场景不便等问题。

  前者帮助企业获取更多利润,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更深入的互联互通;后者改善消费者体验,针对越来越细分化的充电场景精细化运营。

  基于这种对服务模式的完善,能链智电进一步尝试解决后两个问题:

  一来,通过延伸业务模式,布局光储充一体化市场,解决电力问题。

  “光储充一体化”并不是新概念。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清洁能源进入能源体系主流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突破技术链条和产业形态等环节,引导商业化全面落地,却需要更多创新。

  对此,能链智电的方案是探索“充电场站+储能的新场景”。根据能链研究院预测,未来10年,中国充电场站数量将会增长到180万座场站,总共预计储能装机容量637GWh,投资总额预估超过万亿元的规模。

  与此同时,能链智电与更多充电服务市场主体合作,打造集光储充、加氢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能源港。此前提到的2.04亿元储能订单中,就包括与现代汽车、人保不动产、华润资本等企业签约合作,落地这一新商业模式。

能链智电与现代汽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配置储能可以应对电力市场价格波动、尖峰时段变化,再通过容量管理降低增容成本,对降低充电站业主的用电成本起到较大作用,而未来还可能有碳收益的想象空间。

  二来,在“油转电”结构型能源转变的全球共识及国家战略中,抓住全球化机遇,基于参与程度优势、竞争优势、集聚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开拓蓝海市场。

  从6月携自主研发的自动充电机器人、多款充电桩、光储充一体化等产品和方案,亮相2023年德国慕尼黑电动车充电设备展P2D Europe,到近日的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能链智电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的意图。

  而能链智电的发展规划也非常清晰:以拥有一定业务基础的企业为“跳板”,全面开展国际化布局。比如,今年两次并购的对象,香港光电辐射东南亚,瑞典Charge Amps辐射欧洲。

  根据能链智电首席战略官吴烨的说法,能链智电的收并购选择看重投资标的短中长期战略的协同性。而为了适应高质量的标的评估,能链智电的专业投资并购团队几乎跑遍了半个地球,包括泰国、越南、印尼、日本、 欧洲、美国和中东等。

  显然,能链智电正准备“将握紧的双拳打出去”:精细化运营国内充电服务市场的同时,一只手探入新型储能产业,另一只手伸向国际市场。

  结语

  自第一次技术革命爆发以来,新旧能源的转换就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而随着油电转型的加速,新能源行业也被大部分经纪商视为今年投资潜力的灯塔。9月18日,能链智电纳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证明新能源充电服务赛道前景被看好。

  目前来看,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储能以及光伏等领域都处于上升通道。而随着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其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正在形成。

  来源:美股研究社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