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腾讯需要新故事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毫无疑问,腾讯递上了一份非常perfect的成绩单。

  8月16日,腾讯发布的2023年Q2财报显示,营收1492.08亿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261.7亿元,同比增长41%。调整后净利润375.48 亿,同比增长33%,环比增长15%。

  营收、净利润双增,腾讯业绩表现依旧坚挺。然而市场对于腾讯的业绩似乎有着更高的要求,尽管增速喜人,腾讯也难逃发布财报后股价下跌的“魔咒”。

  财报发布第二天,8月17日腾讯股价微涨1.2%,随后8月18日下跌2.34%、8月21日下跌2.1%。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5月17日腾讯发布第一季度财报时,发布后第二天腾讯盘中一度跌3.9%。

  这便引发一个思考,为什么保持增长态势的腾讯,每次发布财报后都要面对股价下跌?

  答案或许藏在腾讯的具体营收构成中,根据财报数据显示,腾讯三大主营业务为:增值服务占比50%、网络广告占比17%、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占比32%。其中,增值服务由网络游戏和社交网络构成;金融科技则由企业服务、线上线下支付构成。

  简而言之,目前腾讯担任“养家”角色的仍是游戏、微信、支付、腾讯音乐等诸多耳熟能详的业务。就连飞速增长进而带动广告收入上涨的视频号,也已经根植于腾讯体系内良久。从增长来看,不可否认的是,腾讯依旧是个成功的企业,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画卷上,腾讯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近年来,腾讯似乎过于“稳”了。

  移动互联网或者科技互联网,是一个崇拜前景和想象空间的行业,企业有更“性感”的故事,才会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而取得高估值备受资本和市场青睐。

  类似的故事,在互联网行业屡见不鲜,各类新概念崛起时,都会出现即便负债连年走高,也会通过上市,获得高估值的代表企业。因为资本看的不是当下营收,而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曾几何时,无论是业务发展还是企业“人设”,腾讯同样性感。“鹅厂”的称号承载了宇宙大厂的傲气,也代表了市场对其乐观的态度。随着时间流逝,腾讯似乎缺少了这份锐气,求稳求安,颇显老成。

  25岁的腾讯,或许需要一个新故事,重现当年的激情!

  过往的梦想,腾讯全都实现了

  “如果腾讯要做这个事,你怎么办?”这曾是移动互联网新创业者,在面对投资人时的一道必答题。

  这个问题再次表明,腾讯的地位难以撼动,任何腾讯想要进入的赛道,最终都会取得碾压性胜利。回首过往,即时通讯、游戏、云服务...腾讯在诸多赛道都已拔得头筹。过往的梦想,腾讯都实现了,作为一家已经实现梦想的公司,没有太多遗憾。

  起初,马化腾并不知道腾讯该驶向何方,腾讯成立那年正是门户网站崛起之时,张朝阳的搜狐、丁磊的网易、王志东的新浪,已经构建起中国传统互联网早期的“门户时代”。然而马化腾还靠着网络寻呼机艰难度日。

  直到马化腾模仿ICQ打造出QQ后,腾讯开始走出水逆,命运的齿轮转动。短短几年内,马化腾凭借QQ手握过亿用户,并在2003年找到更符合QQ的盈利模式。以“Q币”为核心的变现渠道,解决了腾讯流量难变现的问题。

  随后,QQ逐步成为PC端即时通讯工具的绝对霸主,年轻人将其作为自己对外的“名片”,不辞辛苦的装扮QQ空间。而腾讯也凭借QQ在互联网行业站稳了脚跟。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QQ风头正盛时,移动互联网来临,新浪微博悄悄兴起,马化腾感知到危机时刻已经来临。当时马化腾第一反应就是做微博,但发现很难,同样的产品难以战胜对手,只有完全不一样的物种,才能实现破圈,突出重围。

  于是,微信走上历史舞台。

  资料显示,微信研发时,腾讯内部采用“自己打自己”的方式进行内部赛马,3个团队同时开发,都叫微信。最终张小龙团队胜出,腾讯凭借微信再次垄断即时通讯领域的霸主地位。

  当微信站稳脚跟,或许腾讯应该惊出一身冷汗:幸好,移动互联网的微信,依然掌握在腾讯手中,如果换成其他企业,腾讯或将走向没落。

  腾讯足够幸运,从QQ到微信,马化腾带领腾讯在即时通讯领域飞奔,曲线实现最初“网路寻呼机”的梦想时,也意外捡到了其他机遇。

  其中最为“意外”的非游戏业务莫属,2003年,QQ刚建立起较成熟的盈利模式时,马化腾就将目光放在了游戏领域。彼时在他看来,QQ用户以年轻人为主,游戏是最容易被QQ用户接受的业务之一。

  最初腾讯以代理身份入局,将网游《凯旋》送到市场,然而大部分网吧的带宽和显示器,难以承载这款游戏,马赛克、“卡顿”成为常客,体验很差,腾讯初碰游戏以失败告终。然而腾讯没有因此丧气,转身绕开巨头环伺的大型游戏,转而以棋牌类游戏为主,在QQ面板上线QQ游戏大厅入口。

  随后,腾讯游戏业务好似打通了任督二脉,《QQ堂》《QQ音速》《QQ飞车》《QQ炫舞》等诸多基于QQ社交体系的游戏诞生。游戏+通讯工具的商业模式,让腾讯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游戏业务运作模式。

  直到2013年三大运营商得到4G牌照时,属于手游的时代拉开帷幕。腾讯迅速布局,将业务资源和经营重心转移到了手游上。2015年11月,《王者荣耀》上线,奠定了腾讯在游戏业务的王者地位。时至今日《王者荣耀》仍是手游TOP,也是最赚钱的游戏之一。

  《王者荣耀》太成功了,虽然后续腾讯难以复制《王者荣耀》的成功,但也佳作频出,并在庞大资金的加持下,腾讯积极布局游戏产业链上下游,加强自身在产业内的话语权。

  除了游戏,腾讯另一个意外之喜来源于To B的云业务。在QQ从PC端转向移动端时,腾讯开始尝试云计算,那时“全民偷菜”成为云业务的一次大规模演练。2010年,腾讯正式确立开放战略。

  摸索几年后,腾讯云开始为滴滴出行、斗鱼等互联网公司提供服务。腾讯云不断深入行业场景,孵化出10朵垂直云。2015年,马化腾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后,腾讯以云计算为枢纽,在金融、政府、互联网+医疗、教育、出行等领域密集落地。

  “一家To C的公司怎么能做好To B的业务?”这是当时腾讯云接收到最多的质疑声音。

  经过多年的努力,腾讯啃下了云业务这块硬骨头,数据显示,2022年腾讯云占中国云市场份额的16%,排名第三。

  无论是即时通讯、网络游戏还是云服务,腾讯过往想做成的梦想,都一一实现了。即时通讯领域,截止目前没有其他产品能跟微信掰手腕、《王者荣耀》依旧是最赚钱的游戏、腾讯云常年位列前三。

  腾讯的成功,不必多言。然而市场看的不是成功度,而是成长空间。

  正如巴菲特所说,今天的投资者不是从昨天的增长中获利的。现在的成功代表的是过往的成长,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腾讯需要对外再一次讲出新故事,来夯实自己的地位,证明自己的实力。

  腾讯需要再一次讲出新故事

  对于腾讯而言,新故事或许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新业务、新形象。前者决定了腾讯当下业绩走向和未来发展边界,后者则影响着外界对其印象,以及支持程度和包容度。

  先从新业务来看,目前能驱动业绩增长的是视频号。2023年第一季度腾讯发布财报时表示,“视频号日活跃创作者及日均视频上传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视频号直播带货交易相关的技术服务费也首次创收。”

  第二季度,视频号的广告收入已超过30亿元,进而带动了腾讯整体广告业务的营收。广告业务整体收入同比增长了34%。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腾讯网络广告业务收入经历了连续四个季度的同比下滑。直到2022年第四季度迎来拐点,对此腾讯表示,“广告业务的增收主要得益于视频号变现能力的增强。”

  由于视频号开启直播带货,进而带动了金融与科技业务的收入增长,增速达15%。“这其中也有视频号直播带货交易产生的收入的贡献。”腾讯表示。

  根植于微信场景,视频号已经摸索了两年,刚刚释放出可触摸的商业价值。其想象空间完全可以参考抖音,甚至背靠微信具备超越抖音的实力。

  然而,视频号虽新,但其带来的价值目前只停留在财务数据上,短视频的业务模式对于市场而言不够新。腾讯想要讲出更新的故事,或许要从大模型业务讲起。

  在大模型狂飙的半年里,向来以速度闻名的腾讯,却在这次浪潮中姗姗来迟。绕开了4-5月密集发布的时候,腾讯于6月才推出模型即服务(MaaS)解决方案。入局虽晚,但腾讯出手即王炸,其技术底座能让开发者接入AI,效率提升10倍,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时间已加速至4天。

  在落地层面,腾讯云MaaS上架Llama2等20+主流模型,支持企业、开发者一键调用,成为首批支持开源模型的国产厂商。并联合信通院制定国内首个金融行业大模型标准,助力大模型应用标准化。

  相比视频号,大模型赛道无论是从诞生时间还是未来发展空间,都更新也更性感。基于腾讯云的布局,和多年来对技术的投入,或许腾讯会走出第二条增长曲线。

  除了业务层面的新故事,另一个新故事要从腾讯自身讲起。

  其实,你很难准确的形容腾讯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科技、互联网、游戏诸多业务都可以成为其代名词,但是在这些代名词基础上,我们难以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汇用于对外输出腾讯形象。

  这点我们可以类比华为,电子产品、通讯基础设施、云服务都是其代名词,而脊梁、民族情怀、国产替代等词汇,成为华为对外输出的整体形象,既高大上又准确。与腾讯同期的京东,电商、科技、物流、新型实体企业是其代名词,兄弟、义气、自营是其风格。

  华为作为一家To B企业,适合宏大叙事以便最大化的获得认同感;京东作为To C企业,适合拿捏人际交往时的优点,捕捉用户内心的认同和信赖。

  外界对于腾讯的印象是高难度的,缺少的正是这种词汇,当定位不清时,外界审视腾讯的维度变得多种多样,且感知度也会逐步下降。腾讯曾推出过宣传系列《弹指间、心无间》,用三部曲的形式,讲述腾讯如何通过支付、社交、影音等业务,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这三部曲中,“爱”的含义大于腾讯,或许腾讯是在表达,自己的产品驱动爱意延续。但腾讯实际做的产品,是一件需要用更宏观视角来看待的,代表业务可以称为是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在这个前提下,腾讯将主题局限在微观的“爱”,或许使得整体不够有厚度,不足以完整的、精准的表达腾讯。

  在新业务策马奔腾的路上,腾讯需要寻找一个直接的、鲜明的名牌,贴在身上。

  马化腾是时候做回“小马哥”了

  当我们在回忆互联网,怀念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时,其实怀念的不仅是蓬勃发展的行业,还有奇才频出,金句频爆的业内氛围。互联网大佬的一句话,为无数年轻人指引方向,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对钱没有兴趣的马云、不知妻美刘强东、最落魄的时候账户只有40亿的雷军、普通家庭马化腾、一无所有王健林....,调侃的同时,内里是认同。

  百花齐放,大佬鲜活且真实,基于创始人的性格特点,每一家企业都有不同的滤镜。例如马云爱金庸,办公室以金庸笔下的名词命名;刘强东出身农村,更关爱一线工作者,愿意跟快递小哥称兄道弟,举杯喝酒;雷军对技术的追求,风格韧性十足,硬是要把电子产品价格打下来,虽被称作“屌丝手机”,但小米的性价比优势被无限放大;任正非演讲常常透露家国大义,这点和华为的形象相辅相成。

  简单来说,创始人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界对他们所创办企业的印象。

  反观腾讯,马化腾除了被称作小马哥时较为亲昵,给外界留下印象深刻的,还是2018员工大会时出场,带领着各部门高管大跳创造101主题曲《Pick Me》。

  然而,“出道”即巅峰,此后你再也不见pony的真性情。他正襟危坐、戴着眼镜、永不出错,刻板又正值,像极了“年轻的老干部”。

  虽然目前很多和马化腾同时期,甚至是后辈的互联网大佬都已隐退,马化腾是为数不多仍在一线工作的大佬,且偶尔公开露面。但相比仍在一线,出场风采奕奕的百度李彦宏,马化腾还是缺少了一些“灵气”。

  论成就,腾讯不输给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但论形象打造,腾讯仍是需要学习和进步的。需要做出改变的,不仅仅是公关层面对外的宣传口径,而是自上而下的认同和驱动。

  总结

  一家已经实现梦想的公司,需要一个新梦想来拉高自身天花板,拓宽护城河,有新故事才有新进步。这句话适用于所有企业,更适用于腾讯。

  在向上攀爬时,腾讯同样需要一个更具象化的形象,让外界从朦胧的认知中,得到一个清晰的腾讯。

  腾讯需要攀登更高的山峰,但中间的过程,艰苦依旧,一步都不能或缺。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