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下一站

【潮汐商业评论/原创】

互联网格局剧变,退隐的大佬们也不得不重出江湖。

继去年11月份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用一场严肃的批评宣示自己重回前台后,最近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迅速“复出”并带来一系列重磅变化。

近期阿里巴巴集团最高层的一场权力交接成为互联网最受关注的话题,执掌阿里巴巴最高权柄长达四年的张勇卸任,成为阿里云集团的一把手。

变化的背后,作为阿里巴巴创始人的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重新出山,他们能使困境中的阿里巴巴突出重围吗?

01 马云复出,创始团队回归

“拥抱变化”是阿里巴巴最广为人知的土话之一,也是2004年“六脉神剑”的第三句话,2019年阿里巴巴公布了“新六脉神剑”,这句话也被升级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但是在2023年上半年,阿里的巨大变化就连阿里巴巴员工们都目瞪口呆。

3月底阿里巴巴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将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并分别建立董事会。

如果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场“阿里巴巴创办24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的背后,是马云和创始团队的手笔:

3月26日,马云结束了两年多的海外考察落地杭州,张勇和邵晓锋接机;3月27日,胡锡进在微博发布马云在杭州云谷学校的照片;3月28日,张勇发布内部全员信正式拆分阿里巴巴。

而近期张勇的卸任同样看出精心策划和铺垫,6月19日,媒体报道马云召集淘天集团各业务负责人开业务沟通会,但参会人员不包括张勇,当天开始流传出张勇卸任的消息,“可信度90%”;6月20日,张勇就宣布了自己的“变化”,下午马云和张勇一起现身阿里云云谷园区喝咖啡。

正如2019年马云宣布退休将权力交给张勇一样,经过步步精密的筹划和计算,这次张勇又将权力还给马云。

在张勇卸任的背后,马云和多位创始人团队重出江湖。

不过也许是考虑到马云已经官宣“退休”不方便直接出面,因此在阿里集团到分拆后的6大集团,蔡崇信、吴泳铭、彭蕾、王坚等多位早已淡出阿里业务一线的合伙人又担任关键角色。

阿里集团层面张勇的权力将被两位阿里“老人儿”接手,蔡崇信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CEO。之所以如此安排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定位和两个人出身有很大的关系,这次变阵之后,阿里集团实行控股公司管理,相当于投资者的角色,因此选用了蔡崇信、吴泳铭两位资深的投资人。

在子集团层面,蔡崇信还担任菜鸟集团董事长和淘宝天猫董事,吴泳铭担任阿里巴巴董事长以及本地生活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董事。彭蕾担任本地生活集团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董事,王坚也担任阿里云董事。

一番调整之下,马云虽然没有现身,但新的人事布局已然完成。

02 张勇功过

2022年底,张勇给阿里巴巴2023年的新年关键字定为“进”,但是半年之后他选择了向后退一步。

自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张勇入职阿里16年,其中担任CEO八年,担任董事会主席四年。

作为马云之后,担任阿里集团第二代领导核心的人,张勇的功过直接体现在阿里巴巴发展的历程中。

2007年张勇从盛大网络CFO变成了淘宝网的CFO,但作为空降高管张勇要获得信任还需要时间。

马云曾说,阿里不需要职业经理人,谁要把自己当职业经理人,“我一定会干掉他。”

而当时张勇不仅仅是职业经理人还是CFO,早在《赢在中国》第一赛季中,马云就曾对一位会计出身的创业者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当CEO,财务官当CEO有问题。

但是张勇通过三场“战役”的胜利赢得了马云的认可,分别是2009年打造双11、2012年搞活天猫以及2014年All in无线。

这三场战役对于阿里巴巴的发展意义重大,双11从一场促销活动演变为一场全民购物狂欢,让当时刚刚诞生的淘宝商城名声大噪;2012年张勇带领“淘宝商城”改名为“天猫”,将B2C业务与C2C业务进行更深的切割,承接到了消费者追求品牌商品的需求,最终将天猫打造成为阿里巴巴电商业务的主力;2014年张勇提出的“All in无线”战略,让阿里巴巴拿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在巅峰期阿里巴巴占据中国电商80%的市场份额,在后视镜里都看不到对手。

客观的说,这些巨大的胜利并不是水到渠成的,更多是张勇自己的眼光、魄力带来的结果,从而让马云对他刮目相看,马云称赞张勇是“中国最成功的CEO”。

但命运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有时候成功和失败可能是同一种原因。

回头来看,对于过去成功路径的“迷信”,对消费升级趋势的执迷判断,也为张勇执掌阿里巴巴之后的失误埋下伏笔。

“阿里巴巴最大的失误,就是把低端市场拱手让给拼多多”,一位观察人士认为,他认为对于拼多多的崛起,阿里早期是轻视,中期是纠结,后期是无奈,这种态度背后张勇要负很大的责任。

“我一直跟团队说,我们不可能再走回到三块九卖一双日抛型的鞋,你要相信整个消费在往上走。”2018年6月,张勇当被问及对拼多多的看法表达了轻视,“哪怕在近期看,损失了一些用户,你就当成在帮我开拓农村市场,教育用户好了。”

这种态度的恶果是,拼多多的崛起过程中没有遭遇到阿里太大的阻击,哪怕是直到2023年张勇的看法依然没有太多的改变,当同行纷纷抛出百亿补贴来吸引用户,张勇依旧表示,“没有哪家公司能通过持续价格补贴改变局面,阿里二十几年一直坚持通过技术突破去获得市场领先地位。”

从市场份额来看,从2017年至今拼多多电商市场份额由1.8%大幅上涨至2022年的15.5%,而阿里巴巴的市场份额由61.2%跌至42.7%。

除了电商业务的失误,张勇掌权期间重金投入的线下业务也表现不佳。

2017年电商占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当时张勇判断接下来的机会不是把电商比例变成20%或30%,而是把剩下的80%多的生意全部数字化。

于是张勇曾经把宝押在了线下,这一年阿里巴巴做出了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重金投入盒马等一系列密集的动作。

甚至有消息称,2021年8月之前本地生活服务一直是张勇的一号工程,他每周至少分配一天时间给该业务,很多实力派中层都被派去支援本地生活业务。

但随着市场变化,相关业务要想实现大跨越却难上加难。

由于阿里巴巴对于线下业务的重金投入,收购来的大卖场业务员工超过10万人,让阿里越来越像沃尔玛这样的线下零售商。这种变化也引发阿里的投资人不满,股神巴菲特的搭档芒格曾是阿里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但是最近由于亏损超过40%,表示过高地估计了阿里巴巴的回报率,“他们仍然是一个该死的零售商。”

而在组织建设上,张勇2015年开始力推的“大中台、小前台”战略也遭遇水土不服,按照张勇的设想,这种组织方式可以整合阿里生态能力,将组织结构从自上而下的“树状”转变为更加高效的“网状”,节省成本,避免重复造轮子。

但问题是,在实践中员工们发现,大中台建设固然让弹药变得标准化了,但是由于阿里本身业务非常复杂,这些“弹药”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反而拖慢了业务节奏。

于是在2021年阿里巴巴不得不提出“要把中台做薄”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号称要打造敏捷组织,这种变动也被外界解读为“拆中台”,认为阿里是中台战略全面失败。

03 阿里如何突围

2012年马云在“网商大会”给阿里巴巴的未来指出了道路,他认为未来发展将有三个阶段,一是做平台,二是做金融,三是做数据。

在这种方向的指引下,阿里巴巴布局精准抢占了行业红利。到2019年马云退休时的阿里巴巴被形容为良将如云、后劲充沛,当时阿里巴巴手握电商、金融科技、云业务三大利器,相关业务均占据赛道头名。

一晃三年过去,很多事情是物是人非,有些是人是物非。

电商业务方面,拼多多和抖音的GMV之和已经超过了阿里的一半,并且增速迅猛;金融科技方面,蚂蚁集团错失上市机会,估值大缩水并且从阿里巴巴完全独立;云业务方面,阿里云的营收增速距离零增长一步之遥。后来者华为云的目标是在2024年追上阿里云。

原来的三驾马车变成了两驾,阿里的生态也出现了巨大的空缺。

前有悬崖后有追兵,阿里巴巴显然需要一场突围,这也是马云回归的重要意义。眼下来看,马云和他的“老兄弟们”已经开始深入到业务中,展开了一场“拨乱反正”的变革。

首先电商业务开始重拾淘宝,6月中旬马云召集淘宝天猫集团各业务负责人开会,“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应该迅速改掉。”马云认为,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接下来是淘宝而不是天猫的机会,阿里电商应该 “回归淘宝”。

之前考虑到与天猫品牌商家的竞争,淘宝一直有所掣肘束手束脚,而马云的亲自参与,对于淘宝和天猫重要性的重新划分,意味着未来淘天将投入更多精力,以更大力度和拼多多、抖音竞争,心态更加轻松。

其次,在阿里云业务上,除了让张勇专注阿里云业务,也对阿里云的股权结构进行变革,据「财新」报道,阿里集团将不再持有分拆后的阿里云智能集团股权,而转由马云、蔡崇信等个人和机构股东直接持有,并在12个月内完成对外融资和上市。

对于其他业务,同样采取了独立+分蛋糕并举。通过独立改变吃大锅饭的状态,给各业务提供施展空间,让业务步伐更敏捷。而以融资和上市为契机,不仅可以激励员工,还能引入外部的资源,获取更多的盟友。

不过这些变革最终能否奏效,依然有待观察,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很多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

作为一个号称要活102年的企业,阿里巴巴的时代到底是已经过去还是能迎来第二春?马云的回归能否谱写类似“郭士纳再造IBM”的传奇篇章?

对于这些疑问,时间会给出它的答案。


投资分析师
致力于培养并认证新时期股权投资菁英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投资分析师
致力于培养并认证新时期股权投资菁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