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至暗时刻”已过?

  启动“啄木鸟计划”一年多之后,沉寂许久的海底捞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2月24日,海底捞披露了2022年的业绩报告——2022年,海底捞预计实现营收不少于346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约15.8%;预计实现净利润不低于13亿元,对比上年度的净亏损约41.612亿元,成功扭亏为盈。从财报数据来看,随着疫情的放松以及“啄木鸟计划”的推进,海底捞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

  而在业绩披露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海底捞的股价也“毫无悬念”地迎来了报复性大涨。

  据统计,截至2月27日收盘,海底捞股价报收21.9港元/股,当天股价收盘大涨13.71%,盘中涨幅最高时一度超过了20%,很显然,投资者对于海底捞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是颇为满意了。

  回想过去的几年,作为火锅巨头的海底捞曾因激进扩张而陷入困境,后又推出了“啄木鸟计划”,以求降本增效,几经“折腾”之后,如今的海底捞终于重新回到了正轨,市值也站稳在了1000亿港元之上。

  不过,业绩回暖并非海底捞一家。据侃见财经梳理发现,在疫情放松之后,像九毛九、呷哺呷哺等餐饮巨头也都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而这也意味着,随着市场的回暖,这些餐饮巨头将再次争夺市场。

  对于海底捞来说,业绩回暖固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扭亏为盈也只是开始,现在显然还未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困于激进扩张,海底捞艰难回头

  对于海底捞而言,过去的两年可能是其自成立以来最困难的两年。

  时间拉回到2020年3月25日,当时的海底捞刚刚披露了自己2019年的财务报告——全年实现营收达265.56亿元,实现净利润23.47亿元,两项数据都是海底捞自创办以来的历史新高。

  营收和净利润大增,让彼时还是海底捞CEO的张勇头脑发热、信心膨胀。于是,就在业绩披露后的2个月,张勇便宣布了大规模扩店的计划,以求加快打造出自己的“火锅底锅”。根据数据统计,在2020年下半年,海底捞的全国门店数量激增到了1298家,短短半年便新开了363家门店,平均每天新开2家门店。

  不过,门店数量的激增并未让海底捞能够再进一步,反倒是业绩突然出现了“滑铁卢”。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实现营收为286.14亿元,营收增速仅为7.75%,和2019年59.53%的营收增速相差甚远;实现净利润为3.1亿元,净利润增速为-86.81%,首次出现了净利润下滑的情况。

  至于海底捞业绩“急转直下”的原因,自然是和盲目的扩张有关。此前,张勇曾预计疫情将于9月结束,想不到国内疫情管控一直到2022年11月才放开,对海底捞甚至整个餐饮行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选择了“逆势”扩张的海底捞,受到疫情的冲击更大。

  到了2021年,在上半年选择继续扩张的海底捞,甚至出现了“巨亏”的情况——2021年,海底捞实现营收为411.1亿,同比增长43.68%;实现净利润为-41.63亿,同比下滑1446.13%,这是海底捞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的情况,很显然,海底捞的经营状况正在进一步恶化。

  面对巨额的亏损以及不明朗的外部环境,最终海底捞这只“大象”只能无奈地选择回头。

  2021年11月,海底捞宣布启动“啄木鸟计划”,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此外,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包括海外门店,果断采取措施进行整合,并着手重建和强化部分职能部门,恢复大区管理体系。

  在一连串“降本增效”的操作下,海底捞的业绩数据开始缓慢回升,最终到了2022年的下半年,随着疫情的放开以及“啄木鸟计划”的推进,海底捞成功实现了盈利,再度回到了正轨上。

  重新盈利,“至暗时刻”过去

  2月24日,海底捞披露了2022年的业绩报告。

  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海底捞预计实现营收不少于346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约15.8%;预计实现净利润不低于13亿元,对比上年度的净亏损约41.612亿元,成功扭亏为盈。

  值得注意的是,在半年报时,海底捞净利润仍然亏损了2.663亿;而到了年报,海底捞却盈利了13亿,换而言之,仅在2022年下半年海底捞就盈利了15.663亿,已经回到了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

  对于净利润大涨、业绩扭亏为盈的原因,海底捞在财报中也提到了“主要归因于“啄木鸟”计划,使得营运效率提高,在开启“啄木鸟”计划后,公司利用区域化管理体系帮助海底捞持续监控餐厅质量,从“顾客满意度”和“员工努力度”两个方向快速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此前,由于盲目的扩张,再加上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海底捞的翻台率曾持续走低。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分别为3.3次/天、3次/天和2.9次/天,而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再加上2021年盲目扩店所带来的巨大成本,这才导致了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出现亏损的情况。

  不过,随着“啄木鸟计划”的推进,在关停了近300家门店之后,海底捞的运营效率有了明显提升,根据东吴证券测算,2022年7至8月海底捞翻台率同比恢复至115%-120%,经营表现环比持续改善。

  到了2023年春节后,受到疫情管控放松叠加消费复苏的影响,海底捞的门店客流量有了大幅增长。根据公开报道显示,1月26日(正月初五)“迎财神”当天,海底捞单日接待顾客超135万人次,超过元旦;2月14日情人节当天,海底捞全国门店接待顾客超14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5%。

  无论是从业绩还是翻台率来看,在度过了最困难的2021和2022年,海底捞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

  竞争加剧,盈利只是开始

  在业绩披露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海底捞的股价“毫无悬念”地迎来了大涨。

  据统计,截至2月27日收盘,海底捞股价报收21.9港元/股,当天股价收盘大涨13.71%,盘中涨幅最高时一度超过了20%,很显然,投资者对于海底捞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是颇为满意了。

  不过,虽然业绩回暖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海底捞来说,这也只是开始,还远未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据侃见财经梳理发现,除了海底捞之外,像九毛九、呷哺呷哺等餐饮巨头也都出现了明显的回暖,例如同样是火锅品类的呷哺呷哺,2023年春节总体营收比2022年春节增长126%,并不比海底捞逊色,而且呷哺呷哺还在扩充门店——1月已新开34家餐厅,平均每隔18小时新开一家餐厅。

  在经历了疫情洗牌后,餐饮行业已经重新出发,不少品牌推出了新的扩张计划;其中,呷哺呷哺计划年内新开超过240家门店,巴奴火锅则计划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加大渗透力度,而再看向海底捞,虽然业绩已经回暖,但其目前的重心仍然在提高运营效率,很显然,海底捞已经落后于同行。

  实际上,火锅本来就是一条拥挤的赛道。近两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仍有很多的火锅品牌获得融资,例如2021年6月,巴奴获得5亿元融资,珮姐老火锅、周师兄、朝天门码头等品牌,也纷纷拿到了上亿元融资;同时,粤式火锅连锁品牌捞王,更是开始冲刺港股IPO。从这一点来看,除了要提高经营效率之外,如何守住行业第一的宝座同样是海底捞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看股价方面,虽然2月27日股价迎来了大涨,但和2021年2月的历史最高85.779港元/股相比,如今海底捞的股价仍然是被“膝盖斩”,市值更是蒸发超过了3000亿港元。

  当下,随着外部环境的回暖,海底捞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不过,业绩回升只是开始,面对竞争越发激烈的火锅赛道,如果想要守住“火锅一哥”的位置,海底捞要做的还有很多。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