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业绩亮眼
每年10月和11月是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的集中公布阶段。早在10月12日晚间,海信视像(原名海信电器)官方就发布2022年三季报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三季度业绩预计大幅增长。公告显示,根据初步核算,海信视像2022年第三季度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00.02%至118.0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55.05%至175.05%。
2022 年10 月30 日,公司发布2022 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25.11亿元,同比减少4.16%;实现归母净利润11.07 亿元,同比增长76.8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51 亿元,同比增长128.02%。虽然同官方预测相比,略低于预期,但是,作为电视行业的龙头,这个成绩,在家电尤其是彩电行业逐步步入平缓增长的市场格局下,无疑是优秀的。
三季报发布的当天(10月31日),海信视像的股票从开盘的最低11.69元,一路攀升到收盘的12.10元,当日收涨3.5%。接下来几天,海信视像的股价一路往上,最高达到了14.47元。
这次的亮眼业绩,也是海信在传统彩电同激光投影领域的多年深耕的结果。近年来,海信在国内彩电行业的市场份额也是逐步提升的,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 年1-9 月国内彩电线上市场零售额份额海信占比18.5%,同比提升2.9 个pcts,零售量份额占比14.9%,同比提升1.8 个pcts;线下市场零售额份额海信占比26.6%,同比提升2.3 个pcts,零售量份额占比24.1%,同比提升1.1 个pcts,海信在国内电视市场的龙头地位在不断巩固中。
相比国内的其他彩电上市行业,比如曾经全国知名同样在A股上市的康佳和四川长虹、同样作为曾经的老牌彩电行业,在经历了彩电行业从行业风口到千禧年互联网时代彩电行业的转型危机后,海信却一步步,从曾经的行业低谷走了出来,逐渐超越了康佳和长虹,并且开启了一波新的发展路径。细究下来,海信的发展之路,值得一窥。
海信的前世今生
家电行业是中国最早开放、竞争最为充分的制造领域。电视机产业发展到今天,同质化一直是个行业困境性问题,尤其是进入千禧年之后,互联网智能化装备的出现,让彩色电视机的行业空间和市场越来越小,可替代性也越来越高。
海信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步新中国的中国特色产业探索史。海信集团的前身是1969年创建的青岛无线电二厂,成立初期,只有职工10余人,固定资产10.7万元,主要业务是生产半导体收音机。1970年4月,其负责的超外差式“红灯牌”501型晶体管台式收音机研制成功,8月,研制出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填补了山东省的空白。
1978年9月,其自主研发的首台CJD18型彩色电视机出产。1979年2月,以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主体,与青岛市电子元件八厂、青岛市市南区纸箱厂、青岛市重工具厂联合组建青岛电视机总厂,并被国家确定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厂。
1994年,青岛电视机厂更名为青岛海信电器公司,并成立海信集团公司。1995年7月,研究所升级为技术研究中心,并成为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
1996年,以四川长虹电器为首的数个中国电视机厂家大幅下调价格,引发行业价格战,很多地方性生产商陷入危机。海信却反其道而行之,宣布不降价保证质量,成功度过难关,并不断发展壮大。同年,海信实业、海信房地产成立,海信产业结构开始多元化;南非海信成立,海信跨出国际化第一步。
1997年4月,海信电器(现海信视像)在A股上市。
海信集团在今天,已经是一家拥有多个分支公司的全能型企业。其旗下包括海信视像(上交所:600060)和海信家电(港交所:921、深交所:000921)两家上市公司,并持有海信(Hisense)、科龙(Kelon)和容声(Ronshen)三个品牌。目前,海信在南非、匈牙利、法国等拥有生产基地,在美国(北美总部位于亚特兰大)、欧洲(欧洲总部位于杜塞尔多夫)、澳洲和新西兰(南半球总部位于墨尔本)、日本(总部位于东京)等地设有销售机构,产品远销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海信视像,其原名为海信电器,早在2019年12月2日,海信电器发布公告,公司名称由“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拟变更为“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英文名称由“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变更为“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公司证券简称由“海信电器”变更为“海信视像”。而对于公司名称变更原因,公司公告里也给了明确的原因,海信电器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早已从单一的电视产品制造企业逐渐发展成为集视像技术研发应用,全场景云平台运营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电视机行业的变迁,产品需求和市场认知也在不断变化。海信得以一步步打败同行业强敌的优势,集中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深耕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从曾经的“电视行业”到“视像科技”,在产业生态链上不断纵深布局,不断提升其在显示与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优势;同时,不断扩宽其市场的宽度和广度,除了国内市场,海信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也不断打出了名声。
2014年9月,海信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100英寸超短焦激光电视;2016年7月,海信发布了全球首款DLP超短焦4K激光电视;并于2018年5月,推出80英寸激光电视L5。截止2021年4月,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申请的专利就高达1366项;2019年,海信作为第一个成立了亚、澳、美、欧四大运营中心并实现了全球一体化内容运营的企业;近年来,海信在国际的知名度不断提升,2020年,海信激光电视的全球出货量占比就超过53%,加上小米跟长虹,这三家品牌的激光电视在全球的出货量高达60%。
海信作为新显示业务的龙头,其发展势头在迅猛的同时,随着疫情和宏观市场的变动,也并不是毫无隐忧的。
可持续盈利压力
2022年三季报的数据虽然显示了海信盈利增速的亮眼,但是,其盈利很大程度上同面板价格的持续降低有关。据悉,9月份面板价格的32寸、50寸、65寸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分别同比-46%、-55%和-56%,均降至近几年来最低水平。这也让海信的三季报盈利更加亮眼,然而,原材料的降价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体现公司实际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同时,三季报的收入显示,海信品牌电视7-8月线上销售额同比+8%,线下同比-17%,即使原材料的价格下降带来了产品的单价降低,线下的销售额确不升反降,这也让我们对海信接下来的销售数据,保持了多一份的保留。
近年来,注重科技智能因素的核心竞争力,让海信在高端彩电市场,尤其是激光电视领域收获了不少高端用户,其显示业务的优势也大幅度赶超了同行业竞争对手。然而,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疫情反复以及居民消费的后劲不足的宏观因素,仍然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影响国内彩电市场。
同时,为了扩宽国际市场,海信在国际营销上也投入巨大。在澳大利亚,海信选择与澳网合作打开口碑。2006年海信开始开拓澳洲市场,2008年将澳网主场馆的冠名权收入囊中。澳网作为澳洲地区顶级知名赛事,吸引当地乃至世界的关注,也为海信在当地知名度的提升至关重要;2020年8月10日,法甲巴黎圣日耳曼俱乐部宣布,海信正式成为其全球赞助商,双方将在未来几年展开合作。根据双方的协议,海信将为巴黎圣日耳曼俱乐部提供多款创新产品,用于俱乐部的训练中心等多个场所。2016年欧洲杯顶级赞助,2018年世界杯欧洲赛区的全球赞助,都有海信的身影。这些营销手段为海信获得品牌认知度获得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投入也是不容小觑的。
当原材料的降价逐渐恢复后,如何在国内市场打开可持续的销量;在国际市场保持可持续竞争力,如何平衡大资金科研投入和盈利的平衡,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海信需要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