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猛涨股价暴跌,平安银行“玩脱”了?

  近日,平安银行公布的2022年半年报,可谓是让人大跌眼镜。

  财报内容并没有太过特殊的地方,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0.22亿元,同比增长了8.67%,归母净利润也达到220.88亿元,增长25.62%。整体来看,平安银行依旧保持着稳定、健康的增长态势,虽然净息差收窄有承压风险,但也影响不大。

  真正令人震惊的是,即便有着这般亮眼的业绩表现,平安银行的股价依旧保持极度低迷的走向。甚至于,如果单看股价走势,很可能会有不少人误以为,平安银行距离“破产”已经不远了。

  除了自2021年下半年从最高点20.47元持续下滑外,今年8月3日平安银行更是一度跌至最低12.03元,险些跌破12元关口。而且在18日公布半年报后,只出现了仅仅一个交易日的短暂提振,此后又陷入了极为“坚定”的下跌状态。

  通过天眼查可以看到,截至8月23日收盘,平安银行的A股股价只有12.34元,跌幅1.28%。同时由于今年3月9日平安银行董秘周强喊出“珍惜14块钱的平安银行”的口号,导致大量股民进场就被套牢,各个交流平台可谓是骂声一片。

  业绩和股价如此截然相反的走势,不得不令人困惑,平安银行究竟为什么如此不受投资市场的待见?

  一、上半年行政处罚累计超700万元,50万股民被平安银行套牢?

  股市疾苦,散户最苦。

  平安银行的散户,近一年时间可谓是苦上加苦。毕竟在事情发展至如今之前,谁都想象不到,稳健的银行股集体成了“破产股”,而在2021年上半年表现出色的平安银行,在达到25元高峰后,更是一落千丈,在一年时间内经历了“腰斩式”滑坡。

  据不完全统计,受到2021年平安银行攀上25元高峰的刺激,自6月算起,下半年中平安银行股东户数就从不到30万户,飞速增长至50万户左右。除了部分盲目炒股的散户“追涨杀跌”外,其中有不小一部分人都是看着股价下滑,起了“抄底”的心思。

  只可惜平安银行似乎跌入了“无底洞”,从2021年最高点25元,到如今几乎跌破12元,迟迟未见跌势减缓的苗头。其间,即便有着平安银行众多高管们的增持,也无力扭转股价的大幅滑落。

  例如2021年9月,董事长谢永林带领8位高管自掏腰包,在股价跌至17.15-18.56元区间后,累计增持37.27万股。只可惜9月10日短暂回升至20.34元之后,又开始了一轮3%左右的下跌,此后更是再也没能恢复至20元区间。

  如今一年左右时间过去,平安银行市值缩水了将近2442亿元,平均到将近50万户股东的头上,每个人大概亏损49万元。与此同时,上半年中平安银行的机构持仓数量也从2021年底的966家,降至307家。

  从散户到机构,虽然表面上大家仍然看好平安银行的未来潜力,但背地里早已被悲观情绪所笼罩,看衰的倾向越发明显。就像是8月23日收盘,根据东方财富网的统计信息,平安银行单日主力净流出高达2.115亿元,同时超大单净流出高达2.153亿元,堪称“逃难现场”。

  导致投资市场对平安银行缺乏信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明显具备直接关联的,大概还是以下两个方面的隐患——

  1.违反多项法律法规,屡次遭受处罚。

  多年来,有关平安银行的违规和遭受处罚的新闻,可谓是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仅是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所收到的罚单就累计超过了700万元。

  其中数额较大的,有2022年3月21日,因不良贷款余额EAST数据存在偏差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EAST数据存在偏差等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罚款400万元;2022年6月15日,因平安银行厦门分行涉及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三查不到位、互联网贷款不符合监管要求等多项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罚款200万元。

  此外还有许多数额较小的罚单,例如4月19日,平安银行宁波分行因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不尽职,被罚30万元;5月16日,因要求借款人购买保险产品增加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平安银行昆明分行被罚50万元;6月16日,因违反反洗钱业务相关规定,平安银行广州分行被罚90万元等等。

  甚至在半年报发布前的8月4日,平安银行温州分行刚刚因为迟报案件信息,被银保监会温州监管分局罚款20万元。

  如此高的罚款频率,或许也意味着不小的风险性。对于追求稳定投入产出的投资者而言,平安银行也更加值得谨慎对待。

  2.房地产贷款风险显现,金融纠纷有所激化。

  由于在上半年掀起了烂尾楼断供的浪潮,房地产贷款业务普遍遭受着风险释放的影响。受其影响,平安银行在中报披露,作为承担信用风险的主要涉房业务,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0.77%,对比2021年底上升了0.55%。

  同时,平安银行对旗下金额最大的房地产出险业务,也即是总金额约为54亿元的宝能城项目,开启了“追债”模式。21日前后,有媒体发现,56套“宝能城花园”豪宅区房产被挂到阿里法拍网上进行拍卖,起拍价低于周边二手房价格。

  其背后,是平安银行与宝能系公司的借款合同纠纷,由于在2022年法院下达民事调解书后,宝能方没有履行法律义务,因此平安银行申请了强制执行。所涉及的抵押房产,也正是“宝能城花园”共计484套房产。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丧失信心,类似的事情很难说会不会继续出现。尤其是在平安银行将更多精力放在零售贷款领域后,房地产贷款业务,或许会迎来全面“追债”的时代。

  二、汽车金融贷款疑似“触雷”,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即将见顶?

  在零售业务领域,平安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要数招商银行。

  从二者的称号就能够看得出,“零售新王”平安银行,与“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之间,虽然仍有差距,但彼此之间势必免不了会产生直接的竞争冲突。

  而身为零售转型的标杆银行,招商银行近些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16%-17%之间,长期居于全国榜首。

  但是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招商银行与房地产相关的理财业务资产约为1008亿元,违约率约为0.2%。身处行业寒冬期的房地产,近期以来已经曝出了大量债务危机,进而导致信托违约情况也越来越频繁。

  同时,招商银行信托业务增长主要依靠高净值人群,以及1.73亿零售客户。然而受到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资本市场整体趋向于低迷,购买信托产品的零售客户也在持续下降。

  相比之下,平安银行在2021年零售客户增长速度为10.3%,代理基金收入增速82.7%。对比招商银行的9.5%和30.5%,平安银行正在持续缩短差距,甚至隐约已经有着反超的趋势。

  只不过,在看似潜力无穷的背后,平安银行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桎梏与限制,想要更进一步,难度或许要比想象中更高。

  1.车贷业务不良率猛增,捆绑销售深埋隐患。

  平安银行的车抵贷业务,向来都是零售业务中增速较高的存在。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汽车金融贷款余额超过了3000亿元,在个人贷款业务中占比9.8%,成为拉动零售贷款增长的主力军。

  只是据网络消息称,平安银行浙江分行的省内线上线下车抵贷业务,早在今年4月份就被有关部门叫停,工作人员也被分散至银行零售金融的其他部门。尽管并没有披露具体的原因,但经业内人士分析,大概还是和过高的不良率,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违规嫌疑躲不开关系。

  综合平安银行财报,截至2021年末,汽车金融业务的不良率高达1.26%,同比增长0.56%,成为个人贷款产品中不良率增速最高的产品。此外,也有消息称,平安银行在提供汽车贷业务的过程中,涉嫌将汽车金融和其他业务捆绑销售,触犯了法律法规。

  2.中介合作模式导致管理缺失,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016年转型零售业务的平安银行,经历6年左右的时间,就成长到可以和招商银行“掰腕子”的水平,增速不可谓不惊人。但在追求高效率的过程中,平安银行大量采用了与第三方公司、中介合作的模式,整体倾向于“用质量换数量”。

  这也导致了服务环节中,员工素质的参差不齐,不利于打造口碑和品牌形象。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在审核和调查环节,很难避免个别第三方为了利益而放低贷款门槛的情况。

  其实从平安银行近些年来屡次遭受的处罚,就能看出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所埋藏的种种隐患。

  3.零售贷款面临衰退风险,杠杆率见顶触及行业天花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第四季度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的居民杠杆率从39.2%快速增长至62.2%。但是整个2021年四个季度中,杠杆率基本维持不变,短期内似乎都没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

  这或许也意味着各大银行的零售业务,尤其是消费贷款,很可能已经接近居民负债的极限范畴,暂时看不到更多的上涨空间。至少在2022年上半年中,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在总营收的占比为55.9%,相比2021年末降低了2.1%,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而一旦进入存量市场,平安银行也将会面临着估值下滑、营收停滞等风险,在招商银行的竞争压力下,市场空间也会更加狭窄。同时随着高速增长的优势终止,接下来的经营重心,也将更倾向于收缩防御的风险管理。

  诸如此类,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投资市场或许仍对平安银行报以信心,但在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前,保持观望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参考资料:

  《【金融机构财报解读】平安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超25% 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新华财经

  《半年大赚220亿,但平安银行的股民,人均亏了50万|深度》——无冕财经

  《捆绑保险的同时,平安汽车金融还站着把利息收了?》——灵猫财经

  《平安银行怎么成了最惨的那个》——节点财经


投资分析师
致力于培养并认证新时期股权投资菁英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投资分析师
致力于培养并认证新时期股权投资菁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