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利率调整较快,有部分银行客户和我们沟通,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不少认识上的偏差和习惯上的差别:
(1)研究员侧重分析和预测,投资更应该侧重应对。行情的变化不一定都能提前预测和判断到。但是一旦趋势起来,投资应该是要逐步通过改变仓位去应对行情的变化。例如,3-5月份,很多机构一直等供给出现,但一直没有等到,最终踏空了行情。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当发现3月份供给没出来,那么4月份就应该适度加仓;当发现4月份供给继续没出来,那么后面加仓的速度要更快。这样,策略根据市场的情况动态调整,也就不会完全踏空。
同样的道理,虽然不一定能预判这次利率的反弹。但一旦发现利率开始反弹,并且经历一段时间跟踪后,发现利率反弹趋势还在,那么组合也需要随之调整,体现为降杠杆和降久期。
(2)不同账户,要结合仓位和浮亏的容忍度考虑,实际操作并不完全一样。逻辑上,利率上的时候,仓位高的组合可能需要减仓,仓位低的组合则可能需要加仓;利率下的时候,仓位高的组合可能需要减仓,仓位低的组合需要加仓。当然,具体策略还和对短期内利率波动产生的浮亏的容忍度大小有关。所以,我们认为投资者需要了解市场,知道利率变化的趋势;也需要了解自己,了解账户的特点,要求和相关的容忍度。
(3)不要期待买在利率最高点,卖在利率最低点。正常的情况下,量和价是配合的。当利率最低的时候,成交量可能是很小的,所以很难卖在最低点。而且债券市场也是领先的,当基本因素明确利空后,利率可能已经在反弹的路上了。上周末,我们认为这周是最好的减仓机会是因为我们认为本周地方债供给很少,利率可能还会下行,但是中期内又不乐观,所以这周应该是伴随着利率下行,就逐步减仓。但实际上,市场利率反弹比我们想的还要快,这说明更多的机构选择了要提前减仓。
(4)把握趋势,忽略短期波动。客观的说,今年以来的行情就是非常纠结的,之前利率下的时候,不是一蹴而就;现在利率反弹,也不会一气呵成。此前我们分析过市场的波动,发现就是个低波动+中枢下行的行情。根据市场低波动的特点,我们提出要把握趋势,持券不动,守株待兔。现在同样的逻辑,我们认为还是要把握大的主线,忽略短期波动,也就是目前利率向上调整是主线,就不要去惦记利率反弹过程中,某个阶段可能因为超调带来的交易机会,更好的策略就是降低久期后,耐心等调整结束,再介入市场。
尾盘公布7月份金融数据,我们认为:
(1)整体看,表内贷款还好,社融低于预期。社融少,主要是地方债和承兑汇票少了。这意味着后期地方债要多发了。
(2)票据这几个月都多,显示信贷需求不行,当然这也不是新鲜事。记得7月末票据0.01%的利率,那个时候市场就知道信贷不好。所以信贷这个事情已经反映在此前的利率变化里面了,今天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社融怎么走。结合最近的消息,地方债如果发行提速,社融或逐步见底。当然,考虑到基数的问题,三季度社融增速也难明显的反弹,更多是在底部徘徊。
(3)金融数据是本月最利多债券的数据,这个数据公布了,短期内也就没了太多利多因素去影响债券市场。辩证的看,这个数据会倒逼后期地方债发行提速。而且社融少的原因,已经推动利率前期下行了,相反,后面地方债发行提速,又会改善社融,并导致利率反弹。
基本的思路:统计收益率波动的基本分布,当收益率波动处于较高的分数时,我们认为对交易不仅具有较好的保护,胜率也较高。下文统计最近10年(2011年8月11日至2021年8月10日)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不同期间的上行波动分布,简单分为单日波动、2日波动、3日波动、4日波动及5日波动。从数据可知,若想获得较高胜率如70%,则需单日、3日、5日收益率上行触及2.6bp、5.5bp及7.4bp。如果想提高胜率则将波动所处的分位数提高,例如可将3日上行波动10bp作为交易的切入点,但如此交易的机会也会减少。
以上策略适用市场正常波动的时候,若市场环境出现恶化,比如进入熊市,收益率可能会出现连续的大幅上行,该策略会出现明显亏损。以2020年5月-7月为例,如下图1所示,连续出现3日内上行幅度超过5.5bp(70%分位数)的走势,收益率持续大幅攀升,在此因短期调整幅度较大去介入的策略效果不佳。投资者需要及时进行止损操作,否则亏损会大幅扩大。
我们不认为当前债券市场进入熊市,而是收益率单边下行后的震荡市,因此建议投资者可根据收益率波动的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如果出现较大幅度上行,可以根据收益率波动分布,果断介入交易。
本文章仅供江海证券有限公司客户使用,接收人不会因为收到文章而被视为江海证券有限公司客户。本文章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章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发布文章当日的判断。在不同时期,可发出与本文章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文章,在知晓范围内履行披露义务。文章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本文章所载信息均为个人观点,并不构成对所涉及证券的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客户应考虑本文章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本文章中提及的投资价格和价值以及这些投资带来的预期收入可能会波动。
此外,本文章并非证券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