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鲸网原创出品,首发资鲸网,转载请加资鲸(ID:zijingkeji)。
封面图片:旷世科技宣传资料图(来源:新浪科技)
【前言】人类社会高科技发展到现阶段,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和在严格的科学态度下完成的。任何试图走捷径和弄虚作假的行为,终将会被时代摈弃。
随着证监会和交易所不断修改IPO发行规则,大家都感受到一个字:严!这正好印证了《孟子·离娄章句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那句话。
据相关媒体最新消息:“AI四小龙”——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抢滩登陆科创板上市第一股的“冲动”正受阻。最新报道显示,递交注册申请且已问询的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分别因为需补充材料和保荐人要求而在3月份中止审核,旷视科技刚刚完成问询,商汤科技则还没有披露上市计划。事实上,筹划上市的人工智能概念公司大多遭遇困难,比如云知声、禾赛科技等企业也终止上市。
这些已申报IPO材料的人工智能公司之所以出现“上市难”情况,关键因素来自这些企业普遍暴露出来的高研发投入、持续亏损、财务数据令人尴尬等问题。
旷世科技科创板IPO申报实时动态(截图来源:上交所官网)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688256.SH)作为AI芯片第一股成功登陆科创板,创下了上市首日涨幅约为290%、市值突破千亿元的记录,寒武纪的创始人陈天石身价也突破300亿元。从那时起,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头羊,关于AI四小龙的话题就集中在了“何时上市”上。
一、 行业概况
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随着相关政策加速落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为554亿元,预计到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364亿元,2017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6.68%。
到2021年,中国计算机视觉的市场规模可达1120亿元,到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364亿元。
从市场结构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基础算法平台和芯片。计算机视觉是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年2月发布的报告数据,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中计算机视觉的占比达到37%,远高于其他细分领域。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中国有高达42%的企业应用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2019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规模达450亿元。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视觉在泛金融、消费电子、互联网娱乐、医疗影像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深入,预计到2021年中国计算机视觉的市场规模可达1,120亿元,2017至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1.45%。
从行业竞争看,国内计算机视觉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突出。据IDC统计,2019年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四家企业占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51.40%。
2025年,中国物联网设备数量将接近200亿个。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主要取决于物联网终端的数量,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5年中国物联网设备数量仅6.7亿个,2019年我国物联网设备数量快速增长,达到45.7亿个;得益于5G商用,预计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将逐渐实现全面覆盖,2025年中国物联网设备数量将接近200亿个,2015至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0.36%。
预计,2022年,中国AIoT市场规模将超过7500亿元。
而AIoT(智联网)则是AI与IoT在实际应用中的结合。随着5G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AI和IoT的蓬勃发展,AIoT展现出巨大的市场价值。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9年我国AIoT市场规模达到3,808亿元,预计2022年我国AIoT市场规模将超过7,500亿元,2018至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49%。
二、扎堆上市
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AI四小龙”在2014年聚齐。当时,由于它们的发力点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因此也被称为“CV四小龙”。计算机视觉集中在安防、金融、医疗等场景的应用前景,被视为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由于入局较早、技术实力较强,它们成为这轮投资热潮中的明星企业。
在近几年的投资潮后,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独角兽公司的上市热浪,热捧的资本,为独角兽们上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出现的现象,却是这些AI领头羊们“上市难”的魔咒。商汤科技从几年之前,就时不时传出计划上市的消息,但至今为止,它也仍然没有披露明确的上市时间表。早在2019年8月,旷视科技就在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但几经波折,一直上市未果,最终不得不撤出赴港上市申请。
AI四小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们集体谋求上市的背后,和人工智能创投热潮的起落息息相关。根据行业公认的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业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已经经历了五六年的早期爆发期,现在则正处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淘汰出局”将是所有不能带来真实商业价值的公司的最终结局。投资人也不希望他们的投资有朝一日打了水漂。
AI独角兽们,也正在寻找新的出路,试图穿越这条死亡谷。由此,它们吹响了上市的集结号。
2020年8月,根据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官网披露信息显示,云从科技已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正式开启IPO之路。2020年10月20日,云从科技完成了章程备案,据称可能在明年上半年IPO,上市地点暂未透露。旷视科技更是早在一年前就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但上交所官网最新信息显示:云从科技已终止审核。
随着科创板IPO规则的修改和完善,对拟科创板公司要求更高、更严。上市的历程,对于这些AI领域的领头羊来说,却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从2020年7月开始,商汤科技就不断传出其在资本市场寻求新一轮融资和IPO的消息。彭博社曾报道称,商汤科技考虑在香港和上海进行IPO;也有媒体报道,商汤科技试图在私募市场融资10-15亿美元,投前目标估值100亿美元。时至今日,商汤科技并没有披露上市计划,前车之鉴,商汤科技不可能打“无准备之仗”。
但这些终归都是传言,并没有可见的实质性进展。商汤科技对于IPO的消息,一直表示“不予置评”,也否认有上市的时间表。
旷视科技于2019年8月在港交所递表,计划融资额10亿美元,根据招股书信息,高盛集团、J.P.摩根和花旗银行是其港交所上市的联席保荐人。当时,它也被业内人士寄望成为“AI第一股”。
但在2019年10月,包括旷视科技在内的28家中国机构和公司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名单”,这被外界认为将影响其上市进程;紧跟着,在2018年年11月即有消息表示,旷视科技未通过港交所聆讯,随后旷视科技回应称这是“不实消息”。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让资本市场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当年2月,港交所官网显示,旷视科技在港股的IPO申请已经处于失效状态。旷视科技回应称“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并推迟了在2月份招股的计划。
2020年9月,界面新闻透露,旷视科技正寻求在香港和内地科创板同步发行上市。对此旷视科技表示“不予置评”。
有传闻称,旷视科技的上市之路不顺利,是因为其估值过高,造成了成交压力。
AI四小龙们,不可能不急着上市,资本的力量摆在那里。它们选择上市的时间点,正处于资本市场对于人工智能投资已经更趋理性的阶段。人工智能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投入巨大且商业化变现能力还有待考验的认知,已经广为人知。
三、风口渐停
2018年是人工智能行业的融资大年,AI企业融资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依图科技两轮融资拿到了3亿美元,云从科技成功融资了10亿元,商汤三轮拿到了22.2亿美元。但到了2019年,AI企业融资金额同比下降达34.8%。整体上,在那两年,AI企业融资开始显现出聚焦头部初创公司的格局。
据了解,“AI四小龙”的投资方阵容强大,数量众多。根据天眼查显示,依图科技从2012年9月至2020年6月共经历了10次融资,战略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高瓴资本等;商汤科技2014年11月至2018年9月共经历了9次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厚朴投资、银湖资本、阿里巴巴、Temasek淡马锡、IDG资本等;云从科技从2015年4月至2020年5月共经历了10次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网投、上海国盛集团、南沙金控、工商银行、众安资本、顺为资本等;旷视科技从2011年11月至2019年5月共经历了7次融资,投资方包括工银资管有限公司、阿布扎比投资局、中银投资、麦格理资本、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联想创投等。
有些投资机构分投两家AI公司,以实现“投赛道”的目的。在资本助力之下,从去年底到今年初,AI公司排队IPO。
“仓促应战”,谁敢保证能打胜仗?
从理论上讲,上市进程通常与融资轮次以及资本需求关系较大。而科技企业从2019年末开始,融资的难度已经很大,主要是估值泡沫的问题。过去是有技术提供想象力即可,而现在对商业模式的落地看得更谨慎。
在盈利能力和高估值存在落差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在发挥作用。由于科创板细化了上市门槛,要考核利润。同时为了防止突击融资,新规定要求IPO前12个月入股的,必须锁定三年。这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撤回注册申请。
从这些公司的招股书看,这几家公司常年亏损,但是研发和业务开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投资机构持续输血是不长久的,所以他们急于上市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投资机构也希望通过上市从AI四小龙上获得回报,推动AI四小龙上市。最后,为了鼓励更多的科技企业上市,科创板初期政策比较松,更容易上市。
随着科创板IPO新规的出台,更加严厉的审核手段为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使得这些严重亏损却又急于募集资金补血的AI独角兽们望而却步。AI独角兽扎堆上市的风口渐渐退去。
从资本趋向看,近两年投资本身就在趋于理性,同时有更多的概念领域被关注,包括实体经济也在近年更受重视。而在AI概念本身没有重大利好情况下,冷处理属于正常。
2020年度疫情倒逼AI行业发展,许多细分领域投资热度高涨,投资人最关心的是业务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而且除了看重技术和产品,也开始重视整个业务各个环境的竞争力,包括运营、客户关系、生产制造等环境。在AI产业发展中,场景比技术更为重要。
从AI四小龙公司经营来看,招股书显示,近三年,旷视科技的营收排名第一,云从科技的营收于2018年、2019年稍高于依图科技。但在净利润方面,旷视企业、云从科技、依图科技连续三年亏损,旷视科技位列亏损第一名。“四小龙”之外的云知声和禾赛科技也有类似情况,其中,禾赛科技一度扭亏为盈,但在2020年1月至9月再度转亏。
旷世科技招股书封面(截图来源:上交所官网)
根据招股书,这些公司最大的“失血项”来自研发。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都在招股书中表示,为了保持持续具有核心竞争力,需不断投入研发资金。旷视科技2017 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9月,研发费用占各期营收比例分别为66.50%、70.02%、74.06%及92.23%。云从科技2017年、2018年、2019年和 2020年1-6月,研发费用占各期营收比例分别为92.06%、30.61%、56.25%和112.00%;依图科技同期占比分别为146.94%、95.77%、91.69%和100.10%。
“AI四小龙”面临的困难,实际也反映了一个行业困境。自人工智能获得产业界关注以来,一直在“利好”和“利空”中“夹缝求生”。目前,在政策方面,“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多次提及“人工智能”,为这个行业发展提出了方向,也给了一定的助力。同时,在今年的3·15晚会上,部分商家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抓取个人信息问题被曝光,而近年来关于人脸识别的数据滥用与信息安全问题,也引发了市场层面的担忧、政策层面的监管以及消费领域的质疑。
四、旷世科技
1.概况
高估值也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市无疑成为了继续筹钱的合理渠道。但高估值和高投入之下,是长期亏损、难以盈利的现状,也给它们的商业模式和变现能力带来了质疑。
在安防、交通、金融这样的行业内,企业做的基本都是2B、2G的生意。而在安防这块大市场上,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传统安防企业占据了70-80%的市场份额。一位人工智能公司创始人曾向燃财经介绍,像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这类企业,从终端到数据库、云端都构建起了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并且在销售和支持链条上占据优势。想要切入这个领域的AI公司们,也需要重新搭建自己的整个商业模式。
这同时也为市场带来了疑问。在这样的细分赛道内,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能够同时容纳几家估值过百亿元的独角兽公司?未来行情又是如何?
目前已披露的几家公司的招股书,揭开了AI独角兽们“烧钱”现状的一角。
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时,旷视科技的估值已经达到40亿美元左右。但是,根据招股书,在2018年,旷视科技的亏损额是33.51亿元,到了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亏损达到52亿元。旷视科技表示,撇除掉不能反映经营表现项目的影响,经过调整,2018年净利润为3220万元,2019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为9.49亿元和3270万元。
但现金流不足,也仍然是旷视科技的一块心病。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金额分别为-1.5亿元、-7.2亿元和-6.8亿元。
旷视科技的创始人印奇直言,为任何一个行业提供完善的人工智能技术,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烧钱能力惊人、商业化进展和盈利能力仍然有待考验,已然成为外界质疑这些AI独角兽公司的重点问题。
旷世科技招股书风险提示项(截图来源:上交所官网)
从五家公司(云从科技、依图科技、旷世科技、云知声、禾赛科技)扎堆申报材料,到如今仅剩“独苗”,旷世科技真的比其它公司厉害吗?
旷世科技连续四年严重亏损(截图来源:上交所官网)
2.技术优势
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起家于人脸识别,这个技术最为人熟知的场景就是在使用支付宝时的刷脸支付,阿里为第一大股东。
旷视科技的崛起依靠的正是支付宝。2014年,支付宝研发人脸识别支付技术,找来找去,发现全国只有旷视能做到这项技术。
2015年3月15日,在德国汉诺威信息展会开幕式上,马云亲自为旷视站台,向全场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内的所有嘉宾展示了人脸识别支付技术。
旷世科技解决方案(来源:雪球-今融道)
旷视科技自主研发了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该平台是公司科研实力的集大成者,也是工程实践和产品创新的原点。Brain++包括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天元)、深度学习云计算平台MegCompute、数据管理平台MegData,将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融为一体。作为AI基础设施,Brain++助力AI技术实现了从算法生产到应用的全流程化和规模化供给。
源于Brain++强大的AI能力,公司构建了AIoT产品体系,包括AIoT操作系统、AI重新定义的硬件和AI重新定义的行业应用。首先,公司打造了业界领先的AIoT操作系统,实现了从IoT连接、数据处理、数字孪生到应用赋能的功能集成。然后,公司通过“算法-软件-硬件”的协同设计模式,构建了由传感器模组、传感器终端与边缘设备、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构成的AI重新定义的硬件。此外,公司还针对特定行业,打造了AI重新定义的行业应用。除了自研AI重新定义的硬件和应用以外,公司也在通过与第三方厂商合作,培育AIoT产品生态,完善自身的AIoT产品体系。
在推动AI与IoT融合的过程中,旷视科技逐渐沉淀并研发出了新一代的AIoT操作系统。城市AIoT操作系统包括着眼于城市全局数字化的智慧城市操作系统(“昆仑”)和关注城市微单元的智慧建筑操作系统(“盘古”);供应链AIoT操作系统包括2019年发布的智慧物流操作系统(“河图”)。
3.股权结构
从2015年开始,阿里一步步成为旷视最重要的股东。根据招股说明书,在前十大股东中,阿里拥有最大支配权,第一大股东蚂蚁金服持股15.08%、淘宝持股14.33%。
阿里系在旷视持股比例接近30%。
旷视三位实控人持股16.8%、拥有70%表决权,阿里系合计持股29%
从股权结构方面看,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旷世科技创始人,左起:唐文斌、杨沐、印奇(来源:百度百科)
2011年10月,印奇、唐文斌等人创立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1月,依据开曼群岛公司法设立旷视科技有限公司(Megvii Technology Limited)。2013年至今,印奇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唐文斌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和首席技术官,杨沐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和资深副总裁。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印奇控制的Gaga and Inch’s、唐文斌控制的Opxitan Holdings、杨沐控制的Youmu Holdings共持有旷视科技16.83%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三人合计享有的投票权占全体股东可行使表决权的70.28%。
印奇通过The IG Trust 100%控制Infinite Game Holidngs Limited,Infinite Game Holdings Limited是Gaga and Inch’s的唯一股东。
唐文斌通过The Himalaya Trust 100%控制Himalaya Development Limited,Himalaya Development Limited是Opxitan Holdings的唯一股东。
杨沐通过The Youmu266 Trust 100%控制Youmu Group Limited,Youmu Group Limited是Youmu Holdings的唯一股东。
其他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的股东,分别为:AI Mind Limited持股5.57%;Machine Intelligence Limited持股6.39%;蚂蚁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0%的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旷视科技15.08%的股份;阿里巴巴旗下的Taobao China Holding Limited(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4.33%;受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控制的Shenzhen National Bridge Investment Limited和Guofeng Bridge Investment Limited合计持股11.33%。
旷世科技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来源:招股书)
4.融资情况
旷世科技前后共完成了八轮融资,D轮融资为单笔最大融资,金额为7.5亿美元。
旷世科技历次融资情况(来源:学点投资制图)
5.商业模式
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凭借业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以物联网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载体,通过构建完整的AIoT产品体系,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提供经验证的行业解决方案,实现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落地。
旷视科技聚焦三大领域的AI商业落地(来源:商业数据派)
2012年,旷视科技进入消费物联网领域,以SaaS产品的形式服务全球开发者及企业用户,为其提供数十种AI能力。旷视亦与众多消费电子领域头部客户开展合作,累计为数亿台智能手机提供设备安全和计算摄影解决方案。
旷视科技的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分为移动终端类解决方案、云端SaaS类解决方案。
2015年,旷视科技进入城市物联网领域,推出了人工智能摄像头,并不断强化硬件能力以配合尖端计算机视觉算法。目前,旷视已累计打造四大品类、数十款硬件产品。同时,基于覆盖云边端的算法、软件、硬件能力,旷视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正应用于百余座国内城市、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公司城市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园区以及商业网点等多种城市场景。公司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通常以软硬件结合的形式交付,其中底层算法、操作系统等核心软件由公司自主研发提供;服务器、摄像头等解决方案硬件载体通过采购第三方产品或由ODM/OEM厂商代工生产。
智慧城市是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的另一大核心场景。我国智慧城市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仅0.76万亿元,预计2020年可达14.90万亿元,2014年至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4.21%。
智慧建筑场景包括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各类细分场景。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中国当前有7.9亿城镇人口,16.44万个社区,借助“互联网+”等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2020年中国智慧社区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随着我国智慧社区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针对智慧社区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此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中国智慧园区市场规模在2012年达1,268亿元,在2018年增至2,688亿元,预计在2024年将突破4,000亿元。
2017年,旷视科技进入供应链物联网领域,随后推出了智慧物流操作系统“河图”,并自研包括AMR机器人、SLAM导航智能无人叉车、人工智能堆垛机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在供应链物联网领域,旷视已向鞋服、医药、智能制造、零售电商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了仓库、工场及零售店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目前,公司供应链物联网的核心产品是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和智慧工业解决方案,可帮助物流公司和制造商有效部署、协调和管理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以支持复杂的物流和生产任务。
6.面临问题
旷视科技所在的人工智能行业技术快速演变,技术领域、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公司需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研发,以引领技术进步,保障公司产品的创新力及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旷视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研发费用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02亿元、5.98亿元、9.33亿元和6.61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6.50%、70.02%、74.06%和92.23%。
报告期内,旷视科技的研发投入约为2.02亿元、6.06亿元、10.35亿元与7.4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6.50%、70.94%、82.15%及104.16%,最近一年一期研发投入占比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招股书也提示,公司存在研发成果转化未达预期的风险。
招股书解释称,技术能力及基础设施是旷视成功运营的关键因素,公司预期研发开支会持续增加。研发活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且将开发成果投入商业使用可能将面临实际困难。如果公司未来未能以高效、经济的方式进行持续技术更新,并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将对公司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如果公司解决方案品类的扩展涉及公司不够熟悉的新垂直领域,未能对市场做出正确判断,解决方案产品关键技术未能突破、性能指标未达预期或者未能得到市场认可,公司或因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而导致技术产业化不及预期,造成前期投入难以收回、预计效益难以达到,给公司的管理及资源带来重大压力,并对公司业务及前景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目前旷视科技多项产品和技术处于研发阶段,核心技术人员稳定及核心技术保密对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如果公司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核心技术,将面临技术泄密风险,影响公司研发体系稳定性、产品研发进度以及销售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公司整体发展。
五、结束语:光明与曲折并存
创投圈对人工智能倾注的热情,本质上是“赌未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要是看有多少用户、多少流量,还是流量经济的范畴。但互联网的流量趋近于天花板,它在创新方面的想象力也越来越少了。当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数据成为核心因素,那么下一个新的时代,数据驱动以及智能化处理将成为新的标签。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旦在不同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将为不同商业场景下的工作效率带来大幅度提升,并改变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没有人会愿意错过这样一个巨大的机遇。
但现实证明,人工智能注定是个“长跑”赛道。当投资热浪过去之后,AI公司数量猛增的表象下隐藏的问题,也在2018年之后爆发。
投资人对AI赛道的热情开始出现明显缩水。根据投中研究院与崇期资本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2019年前三个季度人工智能领域总体融资规模仅为577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为1189亿元。
李开复在2020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不少AI公司割了不少投资人的韭菜。”在他看来,过往两年AI创业公司估值过高,非理性烧钱模式难以为继。“有些公司估值是非常荒谬的,所以这些公司肯定会碰到问题”。
“钱荒”的资本寒冬,AI公司们过高的估值,已经成了很多AI创业公司的掣肘。
即使是“融资机器”商汤科技,也已经两年时间没有新的资本入驻了,它的上一轮融资还停留在2018年9月。去年《华尔街日报》就报道称,软银愿景基金两大外部投资者——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PIF),以及阿布扎比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都表示了对软银投资的科技公司“估值过高”的不满。它们所指的科技公司中,就包括商汤科技。随后,穆巴达拉投资退出了对于商汤科技的投资。商汤科技曾对此回应称,自己从未进行过这笔融资。
要想活下去,需要看公司的“造血”能力。不仅要融资,更要解决利润和现金流问题。要穿越长期亏损这个“死亡之谷”,必须实现自我造血。而AI技术落地难、商业化周期长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
而与此同时,AI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则是公认的花钱大头。根据旷视科技的招股书,在研发投入上,旷视科技三年内的支出接近了9亿元。
随着近两年IPO的热潮兴起,人工智能独角兽们也面临上市的最佳窗口期。但对它们而言,寻找更佳的商业化场景、推动技术落地,则是更加重要的问题。一旦寻求上市,市场对它们自我造血能力的拷问,也将更加严厉。
也就是说,在现在这个AI产业落地的深水区,谁能最先实现价值闭环、产业落地,谁就将有生存下去的权利,而市场留给它们的时间,还剩下不到两年。
AI四小龙们开始在更加垂直的领域,去寻求商业模式的差异化。
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能否成功,并不是依靠几个项目落地就能实现。但离开了资本的聚光灯,挤出泡沫,反而是AI技术脱离神话、真正落地的开始。
我们期盼这些AI独角兽们在经历“磨难”后,能够迅速穿越“死亡之谷”,从黎明前的黑暗渐次走向光明。
(本文数据来自Wind资讯、新浪科技、商业数据派、上交所官网、学点投资制图等)
(本文图片已标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来源:资鲸网 作者:世纪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