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哥昨晚站着讲了4个小时,净演讲时间3小时26分34秒,中间休息两次,喝了11次水,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了49次(瞎编的),史称:龙哥109重要讲话,当晚已由各微信公众号发行了单行本。
一般来讲,只有大boss于每年3月和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那几次会议的发言稿才能享受被统计掌声次数和关键词提及次数,尤其是“人民”这种词汇最是媒体们的心头肉。
这回俺老人家就僭越一下,帮龙哥统计一下“109重要讲话”的高频词top20,如下表:
(统计来源见官宣:《
张小龙4小时“拖堂”演讲,全面总结微信8年(官方完整版)
》)
从词频统计上确实是能看得出来一些现象的,很明显看到除了排在第一位的“微信”,排第二的就是“用户”和“朋友”,龙哥把革命的首要问题看得很清楚。(注1)
词频统计当然可以展开来写一篇文章,但已经有了优秀范文《张小龙的四小时演讲没有用哪些词?》,拾人牙慧的事儿俺老人家自然不愿意干,我可不想背上洗稿的名声。
俺老人家想找出最要命的那个词。
是“原动力”么?这可是龙哥讲话中最有爆发力的一个词,被提及了16次。
我认为还不算是。
我看完龙哥演讲又复习了两遍文字稿,结合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感悟,认为龙哥109重要讲话中最要命的一个词,是被提及了14字的词:
běn zhì
本 质
“本质”或“本质上”,我想我已经抓住龙哥牛逼或微信团队牛逼的本质了。
回想起来,我刚来一个月时就已经发现了周围同事没事就把“本质”挂在嘴上,大事小事都说本质上如何如何,还挺佩服,怪不得说微信G的产品经理人人都是哲学家。
再过两个月,耳濡目染,自己虽然还没把“本质”当口头禅,但是已经会自觉不自觉地蹦出来了,而且频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再后来,就听到周围的同事讲,每天上班都要经历灵魂三问:
为什么做?
怎么去做?
产生什么?
人纳,都是在这样子的灵虐中才能逐渐明白事理。
到现在五个月了,再看完龙哥的演讲,于是更加坚定了俺老人家的认知:
龙哥和微信团队牛逼,本质上是抓住并坚持了本质。
“龙哥109重要讲话”,所有的内容都是从“本质”开始展开阐述。
微信团队的工作氛围也是同样的。
平时我看到,讨论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会回到本质重新开始;产品方案被否的时候,会回到本质重新开始;不知道怎么取舍的时候,会回到本质重新开始;完全没有想法的时候,会回到本质重新开始;压力巨大的时候,会回到本质重新开始;完全没有标准的时候,也会回到本质重新开始。
因为总是回归到本质,所以产品再怎么做也不会偏到哪里去。一提到“本质”,很多事情不能讲说豁然开朗,但肯定是能区分对错。
龙哥或者说微信团队本质上是想做一个好的工具,龙哥的原话是:
“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
如果本质不清晰,或者是本质并不是“做一个好产品”,甚至说“好产品”的定义不一定,很多东西就容易变味了。
比如说,把做产品在本质上定义成“升职加薪”的路径,那么取悦领导很显然要比取悦用户更重要。
比如说,把做产品在本质上定义成“老板要做”,那么老板怎么说就怎么做,如果有多个老板,那就一起满足好了,反正这是最安全的做法。
比如说,把做产品在本质上定义成“竞品有我们也要有”,那么就是功能大copy。
比如说,把做产品在本质上定义成“数据好看”,那么就是怎么能拉量怎么做。
比如说,把做产品在本质上定义成“赚快钱,迅速财务自由”,那么龙哥109重要讲话就全是废话。
如此,不一而足,都是职场上常见的路数。
有时,本质之间是也有冲突的,没实现,只是没有找到融合的本质。
企业的本质,自然是要赚钱的,那万一赚钱这个本质和微信产品的本质发生冲突了怎么办?
有一个案例我是经常回想起来就叹为观止的,就是朋友圈广告。
还记得朋友圈的首批广告么?2015年上线的时候,宝马、可口可乐、vivo三个品牌广告是首批试水者,一经投放立即成为互联网现象级事件,刷到广告之后大家争先留言,力争站在鄙视链前端,以刷到宝马为荣,以刷到vivo为耻。
两个本质上的冲突是用这种如此完美的方式呈现,这个也被我定义成经典案例,每次培训必讲,商业化和好产品本质上并没有冲突,如果有冲突,那一定是没找对方法。
微信能把广告也做成了社交,这就是能力,不服不行。
now,虽然俺老人家发现了微信牛逼的本质还是挺兴奋的,但下一秒钟我又泄气了:上哪去找本质并且确保这个本质是对的呢?
“本质”本身可不是随口说说,需要经常非常深度的思考和非常充分的讨论,以及通过实践的验证才有可能会寻找得到的,虽然看龙哥曾哥他们经常脱口而出“本质上”,但本质上俺老人家NND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这就是俺老人家还没出师的本质原因:本质上,能看到本质,是一种能力。我现在还不足以熟练掌握并在工作中应用,需要在下一步进行自我训练和持续实践。
so,从现在开始我得闭关了,近段时间不写文章了,去思考一下我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时候想清楚了,什么时候再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