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能源的未来持续的好景气,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质疑了,这里就不着过多的笔墨去探究。
但是,新能源涵盖行业太多了,可以发展或者还没有成形的领域依旧不少。对于最具趋势和火热的行业,如上游原材料、中游锂电池、下游整车制造我们也在过往文章依次介绍探究过了。
那么,偌大的新能源产业,还有没有潜在的“黑马”?正如NBA里边落选秀里边的宝藏球员,只待适合的教练给予适合的战术体系,他就能一飞冲天?
还真有,譬如智能停车,我们在历史文章对其行业和标的进行研究谈论过,如果你觉得这个行业进展的趋势可能太慢了,那么别急,今天,再给大家奉上新能源另一个崭新的方向——智能座舱。
01智能座舱,体验是关键
关于智能座舱的定义,有人说是"第三生活空间”,是除了家庭工作之外令人遐想的场所。关于这样的定义,笔者不做过多的评判。我们认为,车子做的再好也是车子,出行代步是第一位的,至于更多的娱乐体验,还得其他大消费产业来才行。但无论怎样,共识还是有的:智能座舱在传统座舱的基础上的提升,主要是给行车期间增添便捷性和趣味性。在人机交互、信息娱乐、服务获取方式发生变革。而这也是新能源车时代,提升智能化,吸引消费者的购置的重要标配。
说成大白话就是:车子的体验升级了,原本小尺寸、只能连蓝牙放歌、听电话、查导航的显示屏变大了,各种功能也上来了;原本需要手动的座椅、手动调温度统统变成自动且可记忆的了;原本很安全的系统,现在变得很很很安全了.......
当你开着6年以上的老车,来体验新款车型的时候,智能座舱,绝对是销售员介绍最多的,也是你感受体验最深刻的。
02绕不开的五大领域
一辆智能汽车,可分为五个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身、动力总成、底盘域。而智能座舱,指的是在汽车座舱内转配液晶中控屏、影音功能、HUD抬头显示等电子化产品,实现人机交互方式多样化,增强用户驾驶体验。关于智能座舱的成长逻辑,这里做出一点解释:一辆车如果每增加一个智能功能,就需要增加一个ECU (ECU即控制模块,由多个MCU组成)。因为每个ECU只能控制单一功能,包括高清地图、智能音箱、安全气囊、智能控温等等;并且,随着汽车座舱硬件资源的不断丰富,计算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脸识别、手势控制、双屏控制等)。所以车上的ECU数量将会不断增加,而每个ECU都通过总线连接,将导致汽车结构十分混杂。因此,随着任务复杂度持续提升,对集成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具备集成化能力的控制域,由于能够将一些紧密相关的功能集成化,形成统一控制,故而逐渐走向历史舞台,担当大任。所以,根据我们的分析,智能汽车五大控制域中,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市场空间是最大的。我们参考了盖世汽车、Wind数据和各方汽车专家预测,综合的得出了:①未来十年市场空间排序:自动驾驶(1240亿元)>智能座舱(620亿元)>动力总成(350亿元)>底盘控制( 248亿元)>车身控制( 198亿元);②进入壁垒排序:自动驾驶>底盘控制>动力总成>智能座舱>车身控制;③产业化速度排序:智能座舱较快,自动驾驶较慢。
有人可能纳闷,动力总成和底盘控制也是汽车重要的构造,非它不可啊,为什么觉得它的空间不行呢?如有你有这样的疑问,别急,我们也做了一下分析。因为动力及底盘对于安全系数要求是很高的,截止目前为止,主要由整车厂和博世等全球头部零部件控制。涉及重大安全问题,很难有主机厂愿意对其进行国产化替代。
现在,我们以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替代传统手刹的作为举例。所谓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简称EPB,是利用电子控制方式实现驻车制动的技术,是取代传统拉杆手刹的电子手刹按钮,它相比传统手刹更具有可靠性,不会因为驾驶者的力度而改变制动效果,并且具备自动控制功能。其作为汽车刹车系统的控制单元,其渗透率的提升的驱动力围绕两方面发展 :一是安全性,二是制动时间。
具体来看:(1)安全性。EPB系统可以保证车辆在30%的斜坡上稳定驻车,另外,该系统能够自动实现热补偿,在车辆经过强制动后驻车,后制动盘会因为温度下降与摩擦片产生间隙,此时电机会自动启动,驱动压紧螺母来补偿温度下降产生的间隙,保持可靠的驻车效果。所以,电子驻车系统相比传统拉杆手刹,避免了因为驾驶者的力度不同而出现的出现溜车的现象,达到更高的安全系数。
(2)反应时间。与传动的制动系统不同的是,线控制动系统传递的是电,而不是液压油或压缩空气,可以省略许多管路和传感器,缩短制动反映时间,大约可以使制动距离缩短5%。从历史数据来看,近三年EPB正在快速替代手刹,因此,未来电子驻车系统替代传统手刹的确定性较强。但目前这个市场主要为外资参与者,包括泛博、博世、采埃孚天合、大陆等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国内厂家伯特利算是是国内企业中较早实现EPB量产的企业,但其市占率不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车辆零部件国产化率逐渐要达到100%,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过硬和成本优势的企业将会会替代其它供应商。因此,国内零部件厂商的市占率也将随之提升。而从研发成果看来看,伯特利首创了双控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无需额外配置P档即可实现驻车要求,可以帮助整车厂节省500-800元左右的成本,值得关注。但另一方面,由于博世、大陆集团、采埃孚等国际零部件厂商也在大陆建厂,成本降低后仍有较强的竞争力,动力及底盘市场趋势不够明朗。反观智能座舱,其重点在于人机交互及提升驾驶体验。相比智能驾驶(负责控制汽车行驶,功能极强大、价值量居首,但技术难度大、开发周期长、产业化落地速度较慢),落地速度更快,相比动力及底盘,国内参与企业更多更强。并且,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变革,智能座舱目前已成为车企打造差异化竞争、吸引消费者、提升驾驶体验的亮点之一。所以,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大且产业化落地快。因此,这个行业是今天作为研究的重点。
03硬件和域控制器的市场
一套完整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其主要涵盖了两大块内容:(1)硬件:中控大屏、仪表盘、抬头显示系统(HUD)等硬件。(2)域控制器:即芯片(CPU/GPU/ASIC)+操作系统+算法按照公司研究方法论,智能座舱市场空间=乘用车销量x相关领域渗透率xASP,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一、乘用车销量2021年,我国汽车销量整体低速增长。2021年1-10月,汽车销量2094万辆,同比增长6.4%,10月单月汽车销量233.3万辆,环比增长12.8%,同比下降9.4%。这个数据,相较于2019年(2064万辆),同比增长了1.5%。并且,乘用车属于可选消费品,其长期增长驱动力为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正相关系。所以从整体来看,未来乘用车大行业长期增速并不快,我们假设2021年乘用车增速为8%恢复至卫生事件前水平,而后维持3%的增长。
二、抬头显示系统(HUD)渗透率——渗透率低、增速快HUD(Heads Up Display),即抬头显示系统,是指将驾驶信息映射在挡风玻璃上,或是全息半镜上,免去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低头查看仪表盘的风险。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车HUD搭载量为58.01万套,相较2019年28.51万台同比增长103%,全年乘用车销量2526.76万辆,HUD的装配率约为2.9%。2021年上半年,HUD搭载量为50.32万辆,几乎接近2020年全年销量,装配率为5%。HUD渗透率之所以快速增长,主要是国产汽车HUD装配率大幅提升,其中吉利、长城哈弗H6、哈弗大狗、蔚来、红旗HS5等国产车型近两年陆续装配。从目前行业整体发展来看,HUD快速渗透的核心驱动力,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方面:①:HUD可以把驾驶时的重要信息显示在挡风玻璃上,让驾驶员无需低头,极大提高驾驶安全系数。②HUD作为"看得见的智能化",使驾驶者拥有更佳的应用体验。2、供给方面:①为提升市场竞争力,车企对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重视度提升,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在产品创新和应用上力度更大。如蔚来汽车、长城汽车基本将HUD作为标配,吉利、一汽红旗等在新车型上也进行了配置。②根据汽车之家统计,配置HUD的车型以25万以上的中高端及以上的车型为主,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车HUD的配置率也高,且选配价格高达1万元以上。③2019年以来,HUD开始逐步进入自主品牌中低端车型,以长城哈弗、蔚来.长安、吉利、一汽红旗为代表的多个国产车型上市,基本上高端版本标配HUD,标准版本选配。在分析中,随之而来也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2020年起,HUD渗透率开始快速提升?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多方查找,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玻璃成本的下降。WHUD之所以量产较晚主要原因,并不只是装置本身的成本,重点在于,还需要搭配前挡风玻璃,曲面挡风玻璃成像会出现重影,致使生产专用成像挡风玻璃制造成本较高。到了2018年,福耀玻璃采取全新“上厚下薄”的楔形设计,单车配套价值由3000元降低至1500元-2000元左右,2020年大规模量产,催生WHUD快速装车普及。因此,单看HUD这个零部件,未来的ASP还可能随着更加智能化而提升价值。不过重点还要看未来AR成像等电子技术发展,预计HUD将从CHUD→WHUD→ARHUD迭代,技术附加值提升、体验感更强,未来HUD的价值将从500元→1500元→2000元提升。基于HUD市场增速较快,我们参考盖世汽车预测,2020年-2025年HUD渗透率将从3%提升至30%五年CAGR约为66%。
三、中控大屏及液晶仪表盘——渗透率高、增速低车辆上较常见的屏幕,包括了中控屏及液晶仪表盘,两大硬件渗透率也较高,分别达到80%、30%。1、中控屏——作为人机交互的主要场景,承载着地图导航、车载娱乐、手机映射服务等多种功能。2013年开始特斯拉Model S诞生,在其大获成功后,其配置的中控大屏成为风向标,无论是新造车还是传统品牌的新车系,都将中控屏作为了标准配置。随着逐年新车中控屏标配率的提升,2020年汽车中控屏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0%较高水平。若后续按每年5%的渗透率增加,行业天花板90%渗透率(部分廉价自主品牌不配置),则未来三年渗透率将到顶。因此,在渗透率饱和背景下,未来中控大屏销量增速不快。2、全液晶仪表——主要用于显示车速、里程、油量等功能。近三年逐渐从机械仪表向液晶仪表替换。量增长驱动力不强,处于存量升级阶段,未来主要看单车价值量(ASP)提升:①液晶仪表与中控屏合二为一,特斯拉Model3已换掉仪表盘,采用大中控屏,奥迪奔驰等高端系列开始逐步采用中控大屏仪表盘二合一显示。②小尺寸向大尺寸屏幕渗透,10-12.3寸的屏幕逐渐替代10寸以下的屏幕,尺寸每增加1英寸,中控屏价格将增加100元。综上,测算出到2025年市场规模,中控显示屏、液晶仪表盘,分别是412亿元173亿元;五年复合增速,分别是9%、17%。
四、域控制器——渗透率低、增速快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是智能座舱域的功能中心,集成了芯片、软件操作系统和中间件、应用算法。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车联网,都离不开智能驾驶的"大脑"——汽车芯片,伟达管理层认为,该领域的潜在市场规模到2025年可达到300亿美元左右。我们现在来看,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控就有多大?预测公式为︰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规模=乘用车销量*渗透率*ASP①渗透率——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0年国内乘用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约为63万套,渗透率为3%,预计2025年渗透率达到15%。渗透率核心驱动力在于智能座舱硬件升级对功能统一控制的刚性需求。②ASP——L2(智能驾驶分为L1-L5级别,L1L2为初级智能,L4以上为自动驾驶级别)级别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价值量在1500元左右,价值随级别上升、智能座舱功能增多而增加,我们假设预计到2025年智能汽车实现从L2到L3转化,控制器单车价值量增长至2000元。域控制器的核心就是芯片,是主机厂选择域控制器的核心考量,约占域控制器的35%,即450-600元;操作系统约占控制器10%,单车价值量约100-150元,以QNX/Linux/安卓为主,主要功能是对芯片兼容配适。综上,测算出智能座舱域控制市场规模到2025年增长至74亿元,复合增速为52%。研究至此,我们对智能座舱域的四大组成进行总结:①:渗透率来看,从渗透率来看,HUD (2.9%)<域控制器(3%)液晶仪表盘(30%)<中控大屏(80%)②成长性来看,HUD和域控制器增速较快,液晶仪表盘和中控屏增速略慢。③从2025年预计的ASP来看,液晶仪表(740元)<中控大屏(1650元)ARHUD (2000元)<<域控制器(2000元)因此,在智能座舱的四大细分领域内,HUD与域控制器,是最值得关注的领域,5年复合增速均高达50%。
04谁,是下一个全明星
在智能座舱领域,我们选取三家有代表性的公司,进行比对,分别是华阳集团、德赛西威和中科创达。
(1)HUD布局华阳集团较优,国内已上市公司中均无HUD布局。华阳集团是国内布局较早的HUD生产商,它与长城、长安等国产品牌供应关系稳定。2020年出货量约10万套国内市占率约17%。2021年,其自身预计出货量在20-30万套左右,前三季度出货16万套。如果按一套1500元计算,全年大约能贡献2.4亿收入,大概占其21年收入比重的5%。据调研数据,目前在无芯片产能瓶颈的情况下,月产量为4万套,年贡献收入7.2亿左右,大约能达到21年收入占比的15%。而国内其他没有上市的企业供应HUD的有,江苏泽景对应下游为蔚来、吉利汽车,怡利((中国台湾)供应—汽红旗。
(2)域控制器布局由于域控制器需要集成芯片、系统、自动驾驶软件,因此,更多的是一整条产业链竞争,我们重点来看各家所在的产业链有何差异。①德赛西威——深度绑定英伟达。作为英伟达生态重要一环,德赛通过深度绑定英伟达带来ASP提升。基于英伟达Xavier 的IPUO3驾驶域控制器产品,已为小鹏P7'实现量产配套。此外,其基于英伟达Orin芯片的驾驶域控制器IPUO4已与理想展开战略合作。目前,英伟达在L2+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较高。②中科创达——深度绑定高通芯片,并与华为、Mobleye合作。高通芯片在智能座舱域SoC主控芯片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截至2020年底,25家智能气车制造厂商中已有20家选择高通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包括小鹏、理想等,其市占率高达80%。中科创达通过绑定高通芯片实现配套,形成车载操作系统核心供应商地位。虽然,高通在智能座舱上面的表现非常优异,但在自动驾驶领域上面却还是比英伟达和英特尔(Mobileye)要晚。③华阳集团——与华为合作。集成华为HiCar的车机产品已经落地,基于华为海思芯片的自动泊车(APA)已获得定点项目;同时获得金康赛力斯智能座舱部分产品定点项目;在鸿蒙系统方面正开展技术交流;其他合作有序进行中。
(3)单车配套价值量单车配套价值量来看,德赛西威更高。①中科创达以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为主,单车操作系统IP授权费为150元(注意:若车企选择━次性购买操作系统,售价为3000万元)②德赛西威从智能座舱硬件到域控制器全面布局,单车价值量约4500元。(未计算空调及自动驾驶业务)③华阳集团主要中控屏、HUD,价值量合计3500元综上,短期来看,华阳集团单车配套价值量增长逻辑更高。
(4)客户结构客户结构来看,德赛西威和中科创达较强。①华阳集团以长城汽车为主,其次是长安、广汽和吉利。②德赛西威以—汽、上汽大众为主,其次是长安和新势力。③中科创达,未公布客户。但其通过绑定高通芯片,下游整车客户达到200家。综上来看,从单车配套与产业链生态来看,目前绑定英伟达的德赛西威与绑定华为的华阳集团,增长逻辑更为领先。其中,德赛西威在域控制器上有所领先,华阳集团在AR-HUD上领先,而绑定高通的中科创达由于操作系统的ASP较低,目前还需要看其是否能顺利延伸到其他细分领域。
展望关于智能汽车的增长空间,短期来看,智能座舱硬件增长核心驱动力主要看它的产品渗透率提升和配套车企整车销量增长。从长期来看,智能座舱将实现由域控制器厂商集成形成整套座舱解决方案,为整车配套,因此具备集成能力及域控实力的厂商更具备长期增长矢量。
而在利润方面,因为短期受到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零部件环节利润承压,这种现状可能会在今年四季度后缓解。同时,笔者建议也要持续关注HUD配套整车销量情况以及华阳集团HUD新增整车客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