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李文成
博士,伯恩资本合伙人、河海大学客座教授
专注新材料、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在国际期刊发表过论文10余篇,参与过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诸多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
个人及机构投资案例:PPTV、波奇网、HansonRobotics、布比区块链、富特能源等。
人物介绍——陈能杰
青年投资家俱乐部副理事长
现任FOFWeekly创始合伙人,商业思想类畅销书《新商业图景》作者。曾任和君集团合伙人,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
不久前,软银宣布暂停在华投资的消息在投资界引起轩然大波(并非真的暂停/退出),这家自2000年进驻中国后,一向对中国市场青睐有加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曾投资了阿里巴巴、淘宝网、分众传媒、万国数据、华大基因等企业,软银中国资本也同时管理着多支美元和人民币基金。此次的放缓在华投资,一方面影响了许多立志布局全球的初创企业,使他们获取投资的路径愈发收窄;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不少偏好投资项目早期的投资人,毕竟对于投资界而言,许多早期投资人/企业的投资行为,目标就是在于从后一轮基金那里获取收益。
事实上,软银此次风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随着中国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数据安全与产权问题、网络安全审查问题等的提上日程,软银这类的美元基金遭遇重创。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基金在华受阻,进而缩减在华投资。
类似软银的国外基金缩减在华投资后,内卷愈发严重的大环境下,投资人该何去何从?跳出融资思维看创业,面对市场上的总总挑战,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又当如何应对?
带着这些问题,《大咖小讲》邀请投资人与创业者的线上对话,从理念,谈投资;从发心,看创业……既带你了解投与创之间的纠葛与拉扯,也教你打好创业路上的第一枪!
以下为访谈内容节选(内容有所删减与编辑):
1、在能力范围内投资,明确投资理念
陈能杰:
众所周知,软银一类的美元基金一般投资于项目的中后期,是整个市场非常大的“接盘侠”。当这类基金变少之后,会对投资早期项目的投资者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李文成:
对于不同的投资人/企业而言,其影响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包含了两种投资理念:一种是更看重企业未来发展,且不致力于等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卖给下一轮而做的投资,本人正是采取这种投资理念,综合看来就并无影响。另一类则是需要后续基金持续跟进的一级市场和投资模式,比如一些to VC的项目,卖给后一轮基金本就是他们的最大目的,因而一旦软银一类的美元基金缩减在华投资计划,他们就很容易失去后续资金,而失去后续资金,也就失去了存活的经济来源,这样一来,影响自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当然,市场上的投资人投资风格千差万别,有保守主义的,有激进风格的,也有喜欢打概念牌的……对于风格不同的投资人来说,软银一类的美元基金缩减在华投资计划的影响也大小不一,就看各位投资人更看重的是哪些方面的收获了。
陈能杰:
投资项目早期的风险是非常高且离散的,因而很多之前偏向早期的天使投资人或企业家,如今几乎都已实现了机构化转型,或者转向做项目的中后期,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李文成:
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毕竟相对于投资早期,入手中后期项目会轻松得多。而投资早期不仅风险巨大,且耗费的精力更是巨大。
但是对于本人而言,我反倒更青睐于早期的天使轮投资,因为我既不以项目赚钱多为目的,也不以资金规模大为目标,在天使轮投资中,巨大挑战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收获感往往让我乐在其中,即便是工作强度巨大,一年只休两三天假,我也更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当然,这在许多人看来往往会觉得辛苦和累,而且不及后期轻松且挣的钱多,所以很多投资人入行后都会逐步转向投资中后期,这都是个人的选择,都在情理之中。
陈能杰:
如何衡量一个项目是否值得自己投资?是看规模么?
李文成:
对于早期投资的基金来讲,我并不认为一定要用基金规模去衡量它的成功与否。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一个早期基金,可能每个项目需要投资一两千万,一这样对于个人投资而言很容易超出负荷,让人很难运总。再换一种情况,每个项目只需要三五百万资金,但是一个基金需要投放一百多个项目,那又容易让人分身乏术,还是难以操作。所以综合而言,选择投资项目是个差异化的问题,需要投资方依据自身的能力而定,需要在能力边界之内做事情,项目才能稳中得胜。
2、以利他心态创业,寻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李文成:
在我看来,投资人与创业者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比如两者都具备极强的好奇心,对工作都富有激情且不知疲倦,与此同时,也都需要在能力边界内做力所能及的事。
陈能杰:
不错,创业也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就是社会需求。创业者一方面需要善于发现社会需求,以及该需求在市场上是否已经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创业者还要有一个利他的发心,愿意服务于这一社会需求。
2017年,我发现一项社会需求,即当时国内的整个投资生态中,GP募资端缺乏做得特别好的专业机构,LP端也缺乏关注与服务。两者都迫切需要一座架通服务的桥梁,于是我们围绕此建立媒体、峰会、财务顾问业务等,将两端贯通,由此形成一定价值,且这一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创业的初心非常关键,有了初心才能明白其为何而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至于商业模式、盈利方式等,那都是后话。
其次,本人选择创业的另一大原因在于自己喜欢挑战。有了这一内在的驱动力,才敢挑战前人所没做过的事,或是开拓/发现其他新颖有趣的领域。这些挑战给人带来的兴奋感与满足感是巨大的。
李文成:
创业之路多有磨砺,在重重困境面前,你是否也曾想过与其这么辛苦的创业,不如自己找一家企业上班?
陈能杰:
我可以肯定的说——没有。
我喜欢创业,因为它会从多方面激发我的斗志。事实上,很多人都想当老板,而我想当老板的信念更强。相比于辅助类的角色,我更希望做掌控大局的人。且创业所遇到问题的难度、广度、深度,都不是普通的职业经理人所能体会的到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才能创造出更好地社会价值。这对我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即使最终创业失败重返职场,那也淬炼出了更好的自己。
李文成:
我在投资时,总问每一位创始人这样一个问题,即创业的原动力虽然非常重要,但创业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些选择,那就是梦想与现实之间,你会怎么去做抉择?
陈能杰:
英国有一位著名作家——毛姆,他有一本书叫《月亮与六便士》。
我觉得很多创业者都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这就要求创业者在卓有远见的同时更要求真务实,既要吃着碗里的,也要看着锅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度。我认为,一名卓越的创业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需要延迟满足感的,但这非常困难。难点在二:1、如何做到看得比别人远;2、如何在看得远的同时,说服更多看得不及你那么远的合作伙伴加入进来一起并肩作战,从而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推动企业发展。
这就创业者提出考验,需要其做好三方面的准备:1、创业者需要内心坚定,且能延迟满足感,这样才会持续努力;2、做好规划,无论是自己的人生规划还是企业规划;3、具备大智慧,不用非黑即白的视野看待问题,而是实现时间与空间平衡,怎样调整资源的腾挪等,按步骤完成短期/长期目标。
总结而言,便是要多看“月亮”,偶尔低头捡“六便士”。
李文成:
你觉得创业中最难的事是什么呢?
陈能杰:
创业过程中最难的是“人”。如核心创始团队之间,在方向上、路线上往往有些不统一,其中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达到共识,过程中可能面临争吵、损耗,对彼此而言都是很累的。而员工管理方面,新人的培养也会花费极大心力,很多时候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这也会让人有所挫败感。总而言之,人是最大的变量,说简单又简单,说复杂又复杂。
李文成:
在经营企业的时候,你会倾向于当一个如马云、刘强东一类,有绝对权威的领导人,还是聚合一堆实力相当的合伙人,每人负责一个板块?
陈能杰:
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
第一个角度是阶段。创业初期一定要有一个绝对的leader,便于确立决策规划前进,恰如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班子,这也就避免了各方势力的长期拉扯所带来的严重内耗。而当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就需要采用相对民主的合伙制或集体决策,以扁平化的管理,更快响应,做出势均力敌的处理。
第二个角度是行业。不同行业的管理方式需要有所区别。纵观古今,一般而言,法律、咨询等完全依靠个人知识服务的公司,更为适合合伙人机制,除此之外的大部分企业则更需要一个权威的领导者。
李文成: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你会给员工“画饼”吗?
陈能杰:
谈不上“画饼”。关键在于员工对企业要做的事情的认同度。宏观层面上,企业需要员工在愿景方面形成认同度,这样才能齐心协力朝着一个大方向不断迈进。微观层面上,员工个体是需要得到成长的,每个员工来到企业的目标都是个性化的,创业者需要主动了解不同员工的想法,为他做职业上的一些引导,让他在职业生涯中更有机会,成就更好的自己。我也发自内心的希望我的同事在工作中能有所成长,可以是能力的增长,资源的累积,或者参与管理等。员工能够明白你为他做出的规划自然成长显著,但若是不以为意,自然就会觉得领导在“画饼”忽悠。
所以综合来看,“画饼”的目的是在于明确所做事业的意义,是创造社会价值,无论对于外部用户还是内部员工而言,动机都是利他的,否则这个“饼”是不存在的。
后记
《老友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每人每天无非在做三件事情:喜欢做的事,需要做的事,习惯做的事。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做喜欢做的事必定激情无限,事半功倍;做需要做的事,则会产生一定的意义,必须认真对待;做习惯做的事,又非多选,那么就需要考虑改变。”
通过李文成与陈能杰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人每天所做的三件事前,他们都做出了有效平衡,那就是从热爱出发,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因而,综合来看,面对波云诡谲的市场环境,投资人与创业者要想谋得长远,其间最重要的还是热爱与坚持。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坚持所以能在不断地碰撞中一步步扩宽自己的路。
如今,时代赋予了大众越来越多的选择,风口也并非朝着一个方向在吹,在作出抉择之前,每一个人都需要沉静下来,思索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做出某个决定之后又到底能获得什么。这样接下来面对的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我们都能够走得更坚定。也正是基于此,在低头捡拾“六便士”的同时,我们也才能不负“月亮”,无论是创造价值还是投资价值,都能找到更为清晰的路径,去通向自己心中那些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