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强生在哪里?中国的辉瑞在何方?伴随着近几年来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火热,这个一直被投资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开始被社会所关注。相较于国外成熟的研发体系和创新能力,国内企业在创新研究上还是有所差距,虽然靠单纯的仿制药就能如鱼得水、霸占市场的时候已经结束,可新的时代仍未到来。医疗健康是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如今机构重仓、万马奔腾,可鱼龙混杂的大背景下如今寻找到合适的目标便成为考验投资人的一大难题。在倚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湃看来,想要在当下投资市场火热的背景下寻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一方面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技术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需要考虑二级市场的相关问题。
— 1—科技影响企业前景政策扶持下创新药发展前景广阔
朱湃认为,医疗健康本身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投资领域,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其科技依存度会更强。因此对于一家医药企业而言,有没有优秀的、创新性的科技,将会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某领域成为创新的领军者,将会是医疗健康企业的为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在政策上,支持创新药物研发,减少仿制药的生产空间便是国家引导医药企业重视科技、走向创新的重要手段。从2015年开始,医疗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各类医药行业政策密集发布。在研发生产层,国家日益鼓励优质创新药品研发、对优质创新药实行优先审批、深化审评改革解决再审药品积压问题、完善药品全流程监管。在医药商业层,则健全可靠的药品监控追溯体系、降低药品流通成本、鼓励药品由院内流向院外市场。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对于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药品评审和医保改革鼓励创新药研发,压缩仿制药和辅助用药空间,大幅提高审批速度,使得创新药的医保准入周期从5-6年缩短到1-2年。此举无疑将加速创新药在我国的上市速度,让创新药尽快地惠及更多的患者。有数据预测称,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年销售额将有2万亿人民币的增长空间,药品结构发生大幅变化,去年创新药市场规模1200亿,约占7%,预计在2029年将达到2.4万亿,占比将达到69%。未来10年,将成为形成中国龙头制药企业并进军全球知名制药企业行列的关键阶段。朱湃认为,“一个国家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市场上有着类似的、或者更优秀的药物,企业却依然选择这个方向进行药物的研发,这本身就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当下很多药企说生产困难,可目前上国家政策的打压的重点就是仿制药,还有一些从根本上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如何挑选真正意义上具有创新性的企业?如何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在科技上遥遥领先?朱湃认为,“任何投资都有先选赛道,再从赛道上挑选优质的企业。目前火热的基因治疗、免疫治疗、核酸药物、医疗器械等都是比较火热并有着巨大潜力机会的赛道。在具体企业投资上,要在技术上对企业的创新进行判断。”首先要考虑技术的实现层面,有些科技听起来或许很美好,创意很先进,但如果企业没有成品则必须要考虑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创意的实现可行性问题。同时要验证企业是否具备做出成品药物的条件,在药物完成后能否给予投资者一期、二期的临床试验数据。其次,判断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注重企业的团队因素,即企业团队、尤其是领导人是否有着相应的知识和背景,在企业主攻的方向和领域有没有独到的建树。同时在团队上,也要注意其特征和气质,能够同时拥有企业家和科学家气质的领袖最好,但对于整个团队而言,也需要均衡发展,不能过于偏重于科技或者过于偏重营销。其三,则是需要投资人自身对医疗前沿技术有着深刻的把握,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未来行业的走向和企业的技术是否成熟。这需要投资人多阅读相关的文献和学术周刊,构建起自身的学术框架。
— 2 —市场影响整体发展二级市场火热才能更好助推医药投资
除了关注医药企业自身的发展外,朱湃还非常关注二级市场对于医药企业的影响,认为在投资医药企业时要注重长远,关注产品商业化的过程和后续可能的融资问题。目前虽然医疗投资在国内市场非常火热,但在二级市场,尤其是科创板市场诸多医药企业公司的股价整体处于缓慢下滑的趋势。投资市场火热,二级市场却遇冷股价受挫,这样矛盾现象的背后是医药企业的产品商业化过程受阻。医药行业里投资十年、研发十年、收益十年,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怎样把研发出的产品能够推广实现收益。但纵观医药企业,其产品要么在大规模商业化推广过程中受阻,要么利润较低,未来增长空间有限。比如2018年时分18A政策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后,已有超过20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大量刚刚进入2期临床的创新型医药类企业变成了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但残酷的事实是有不少公司跌破发行价。因此这就需要投资人有着一个长期的责任心和格局意识。“二级市场关注的地方在于企业能否真正赚钱,是否有着持续的盈利的能力。企业能上市只是符合科创的相关条件,它并并还不能说明这个企业能否在未来能成为一个立的住的药厂。”朱湃表示,“未来如果企业要想成为我们国家的辉瑞、强生,那么至少必须有着某一个爆款产品。做股权投资实际上是不能完全只靠IPO的,国内如果要又一个真正的药企跑出来,必须要在二级市场得的认可,能够在产品上持续的盈利,在财务报表上持续向好。”虽然不能仅靠IPO,但要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并不意味着要让药企上市的条件变得更加苛刻,相反则是应该让更多热点医药企业涌入二级市场供投资者选择。事实上,近两年来医疗市场大热的另一大驱动因素则是二级市场退出渠道的绿灯亮起,无论是科创板、港股还是A股,大量的医疗企业可以上市,成为了IPO主力军,为一级市场投资提供了有效的退出渠道。因此,整个2020年,71个医疗健康项目上市,IPO市值共计1.56万亿元。其中分别上市了42家生物科技类企业和20家医疗器械企业。在朱湃看来,放开医药企业的上市条件和医疗健康在二级市场的遇冷并非一种矛盾的情况。“医药企业一上市就能赚钱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上市只是提供给药企一个融资平台,让企业能够真正切切认识到自身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也方便未来可能的行业资源整合。对于投资者而言,医药企业的大量上市会给予投资者越来越多的投资标的进行选择,让坏的企业无处遁形,真正以企业的价值来论英雄,进而使得企业的估值回到理性和正常,促进一级市场未来可能的投资。”
— 3 —中外仍有差距国内医疗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一定局限性的,大多数企业仍然着眼于国内市场,实际上要想成为一家真正优秀的医疗企业,就必须有着全球性的视野和目光。因此企业不仅仅是需要将科技引进来,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让科技走出去,但目前中国和外国在这方面仍有差距,中国医疗行业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比如在创新药领域,美国FDA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有59款新药通过审批,创20年历史新高。其中,1/3为first-in-class的创新药,73%通过加速审批通道获批,24%为突破性疗法,且罕见病治疗药物以34款强势胜出。对比我国,新药创新上较之前有较大进展,但与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2018年,中国药监局(NMPA)前所未有地批准了48个新药上市,其中10个是国产新药,38个来自进口。我国在研药物数量在全球占比仅为 4.1%。朱湃认为,造成中外医疗健康领域差距较大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在科研上国内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这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涉及到的原因有方方面面,比如过去社会对于创新重视不足、企业过于依赖模仿等等。这就导致了国内企业有能力将1做到10,将10做到100,但常常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过去的限制性措施。虽然近两年来国内对于创新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开放了资本市场上市的一系列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欠账就能在短时间内消除。要想让国内医疗健康领域尽早缩短和国外的差距,就需要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在资本市场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朱湃表示,“对比前些日子教育行业或者房地产行业的黑天鹅事件,医疗健康行业一直是一个很正很朝阳的行业,也是符合民生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一个行业。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计划的落地,相信未来将会不断缩小中外之间的差距,有着越来越多优秀的医疗企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