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创投王晓妍:云原生 数字时代的新变革

来源: 屈庆债券论坛  时间:07-13 智库
到了二十一世纪,当计算机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人们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种新的信息资源运输方式,而云原生,就是计算机领域的集装箱。

  1956年,美国航商麦宁利用一艘二战后改装的旧油轮一次性将五十八个公路专用、长达三十五尺的货柜从美东纽约港运送到侯斯顿港,自此,轰轰烈烈的集装箱革命拉开了序幕。

  如今,当装载着集装箱的货船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大洋各处,当铁轨上的火车装载着堆积如山的集装箱在夜色中轰鸣,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小小的箱子,奇迹般地实现了货物运输的标准化、自动化和规模化,并且为整个世界的跨国贸易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运输体系,成为近代经济全球化的一大动因。

  到了二十一世纪,当计算机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人们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种新的信息资源运输方式,而云原生,就是计算机领域的集装箱。只不过,它所运送的不再是实体的货物,而是虚拟的电子信号和数字信号,所有人都期待着它为计算机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根据Gartner在2019年容器报告中的预测,到2020年将有50%的传统老旧应用被以云原生化的方式改造,到2022年将有75%的全球化企业在生产中使用云原生的容器化应用。为了抓住这一发展大潮,许多投资人都开始布局云原生领域,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理工出身,目前专注于前沿科技投资的王晓妍就是其中一位。

  — 1 —

  什么是云原生?

  尽管目前云原生方兴未艾,但关于云原生的定义却众说纷纭。

  最早提出云原生概念的的Pivotal将云原生定义为微服务、容器、持续交付和DevOps相加后的结合体,后起之秀CNCF则将云原生定义为一套指导软件架构设计的思想,这种思想致力于实现提供构建低耦合高容错性的系统。

  而王晓妍把云原生理解为一个过程:在传统计算机技术中,所有的计算和存储工作都在本地完成,但本地工作的存储空间有限,并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资源池,整个工作效率并不高。云的出现为计算机领域带来了共享的概念,但这只是一个云主机,是不能分割的大整体。如果企业想要使用,只能选择购买整个云主机,这背后需要支付的成本非常高昂。

  而云原生的出现增加了资源的细腻度,应用起来会更加具有弹性,并且应用的门槛越来越低, 大家就像拼接积木一样,非常轻松地把资源拼起来就能完成一个前端的应用。同时云原生可以实时地根据前端的服务请求自动化分配相应的资源,而当这个服务完成之后,它又自动化地把资源释放掉,还回到云的虚拟化资源池里,继续去支持其他的应用。

  所以云原生实际上是一个从本地私有化到云上共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享的东西越来越丰富,颗粒度也越来越细,从原本的固体变成液体,慢慢地在不同主体间流动起来。

  美国云原生领域的几大独角兽公司,诸如confluent、MongoDB等,目前的估值在50亿美金到200亿美金之间,云计算服务公司Snowflake上市后市值一举突破330亿美元,如今已经达到718亿美元,这让王晓妍看到了云原生背后的巨大商业潜力。中国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以及企业客户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让王晓妍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云原生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成功落地、蓬勃生长。

  — 2 —

  如何投资云原生?

  由于云原生一直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而且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一些非计算机背景的投资人理解的难度相对较高。同时,目前国内的云原生技术相比于国外来说,不管是技术的成熟度、在社区中的认可度还是在商业化进程上,都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很多投资人对这一技术尚有疑虑。

  王晓妍认为应当理性地看待这种投资的门槛和难度。其实在过往,不管是做智能手机还是智能汽车,这样的质疑声和疑虑同样存在。在小米造手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一个做应用软件的企业去做手机,硬件的坑会把整个企业拖死。在蔚来、小鹏去造汽车的时候,又有很多人质疑这是PPT造车。

  不管是造手机还是造车,虽然对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都极高,但是随着整个制造业和供应链的成熟,这个门槛是会逐渐降低的。云原生也是如此,只要掌握了核心理念,随着资源、容器和算力的不断扩充和提升,它的应用门槛也会越来越低。

  对于在云原生领域的投资,王晓妍有自己独特的投资逻辑。第一个就是追求通用性的技术,技术的通用化是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标准化的改良与统一,可以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互换,从而把技术的开发门槛变得足够低,前端的开发人员或者业务人员可以非常轻松地上手。第二个就是它的价值要足够得大,能够解决开发或者架构中遇到的关键性的问题,处于大数据基础设施或者云原生开发中的关键环节。最后就是看其在市场中的机会,是否处在切入市场的窗口期。

  — 3 —

  人工智能下的新方向?

  王晓妍不仅仅关注于云原生这个细分领域,在整个人工智能方向上也有相应的布局。

  尽管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投资人对人工智能充满了热忱,整个领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人工智能背后也存在很多质疑的声音。一方面,很多人担心它像前几年大热的共享经济和虚拟技术一样,在高潮之后就逐渐褪去光环,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伪AI产品,它的本质可能是早就出现的机器学习或者算法推荐,本身并没有深度智能化的东西,但还是被贴上了人工智能的标签。

  对于这样的现象,王晓妍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担忧。我们其实看项目更多的是看它在产业中能够产生的价值,至于它是真AI还是假AI,它究竟是用什么方式去实现的,其实我们并不关心,我们只关心它到底能提升什么效率,到底能产生什么价值,即使它没有用AI, 没有用deep learning,没有用无监督学习,但是它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技术它就是有价值的。”

  在选择项目时,王晓妍更倾向于看一些能落地的东西。她并不会去做因为看中了某项技术而去寻找应用这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事情,而是要发现市场上尚未被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去寻找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在科技领域,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王晓妍认为,作为科技领域的投资人,每一天都要处在对新事物学习的亢奋中去,但另一方面,也不必为那些层出不穷的新概念而感到焦虑。

  “每年、每月甚至每天,我们的身边都会出现很多新的概念,它们就像是不计其数的小浪花。但这个世界同样存在着大的洋流,这些大的洋流其实就那么一两个,并且非常确定、不可逆转。我们只需要抓住那些看得到的大洋流的走向,然后保证自己在这个洋流之中就足矣,不必为自己追不追得上那些小浪花而焦虑。”这是王晓妍在一本书中看到的,她认为这同样适用于投资领域。

  对于王晓妍来说,目前在科技领域,她关注的洋流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条主线就是新物种,她会沿着这条主线持续地寻找传统物种转化为智能化、数字化的新物种的可能性。第二条主线就是新基础设施,去寻找像云原生一样,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并且偏底层架构的基础应用。而最后一条主线就是去关注与半导体、传感器和新材料相关的偏硬的新技术。

  刚入行的时候, 王晓妍特别希望投到能快速增长的项目,但经过几年的沉淀,她慢慢地感觉到自己对整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发展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培育期,它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些起伏,走过一些弯路。而在她眼里,投资的本质就是make things happen,你相信什么,就去推动,然后让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这就是她参与投资的使命


资鲸网APP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