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浪人:尖峰时刻,迈向新赛道,小米酝酿造车计划

来源:世纪浪人  时间:03-02 智库
随着新能源汽车如火如荼的滚滚热浪袭来,恰如一块香喷喷的肥肉,让人垂涎欲滴,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一些房地产公司、高科技公司也纷纷加入赛道,努力抢占新能源汽车的至高点,发展态势如雨后春笋般。

资鲸网原创出品,首发资鲸网,转载请加资鲸(ID:zijingkeji)。

封面图片:小米集团总部(来源:百度百科)

   【前言】随着新能源汽车如火如荼的滚滚热浪袭来,恰如一块香喷喷的肥肉,让人垂涎欲滴,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一些房地产公司、高科技公司也纷纷加入赛道,努力抢占新能源汽车的至高点,发展态势如雨后春笋般。

  关于新能源汽车这个话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笔者曾于2020年1月7日撰写了一篇《世纪浪人:新能源汽车的前世今生》,相信有一部分读者阅读过。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公路交通工具发展的定势。全球科技大国纷纷出台举措,优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生产在国德国宣布2025年停止生产燃油汽车。标志着二十一世纪未来二十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角逐市场的二十年。

  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研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布局。

  新能源汽车充电中(来源:新浪科技)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的市场容量将会在500亿元以上。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0年下半年,阿里、苹果和百度相继官宣下场造车,一再重申不造车的华为也多次被传造车。好像不传出点造车的“绯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技巨头了。

  新能源汽车兴起,互联网科技巨头下场造车的争夺战或已打响。

  2月19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造车大任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当天,小米官网发布图片:造车?我们是认真的。紧接小米回应称,“等等看看,暂时没有”。2月21日晚间,小米再度回应,“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来源:小米商城官网截图

  除了直接投资新能源汽车外,小米在过去几年还多次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2014年投资地图厂商凯立德。据统计,截至目前雷军、小米科技、顺为资本等“雷军系”合计投资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企业已有40家左右。

  一、小米造车的动因和逻辑

  随着媒体对小米造车传闻的探究,小米回应了八个字:“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造车传闻四起与小米否认传闻间,其股价经历了大幅的波动。2月19日港股收盘,小米股价大涨6.42%,收于30.65港元;2月22日收盘,小米股价跌5.38%,收于29港元。可见,市场对小米的造车事件还是持看好态度的,而公司在否认造车传闻后股价开始出现下滑迹象。

  但是在百度、阿里与华为等互联网科技巨头及手机硬件产商早已下场的当下,离小米下场还会远吗?互联网大厂们造车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

  投行和媒体纷纷意识到:小米迟早是要造车的,但目前时机未到。目前小米虽然表示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研究未到正式立项阶段,但对于其而言造车是能解公司近渴的一枚良药,但还未到下场时机。

  首先小米已经进入流量天花板,而其营收又高度依赖手机硬件业务,且整体毛利润却不高。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Q3,小米手机硬件营收476亿元,毛利润仅为39.8亿元。

  况且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进入天花板之际,小米虽然在智能手机行业拥有着世界前三的好名次,但无法维持公司未来新的市值增长点。根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1.3%,Q1同比下降11.7%;Q2同比降幅高达16%。

  其次,小米在重押“5G+AIoT”战略下,很可能将汽车作为该战略的重要落地场景。在去年年初,雷军在新年全员信确立“5G+AIoT”战略,计划五年投入500亿元。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Q3,互联网服务业务的营收58亿元,相较于Q2减少1亿元,增速也从Q2 的29%下降至Q3的8.7%。

  可见互联网业务在小米营收贡献力度上还是不足,而在手机业务进入瓶颈下,小米是很可能将突破放在未来的汽车业务上的。然而,小米若造车将会采取什么模式呢?

  雷军回应小米造车传闻(来源:新浪财经)

  造车,是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目前而言,小米在汽车领域并无经验与优势。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需要造车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的,然而小米并没有。

  而小米有的是,多项汽车专利以及多次投资车企上的相关经验。创新和知识产权SAAS服务商智慧芽数据显示,小米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已达834件,小米汽车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超过96%,领域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与电数字数据处理等领域,汽车的零配件专利占比较低。

  但是,这类投资动作或申请专利操作其实在造车上也只是三脚猫的功夫,小米离造车还有一段距离要走。然而,这并不是它不能造车的理由,小米很可能采取与传统车企合作或者代工的模式。

  其一,传统车企合作模式中,互联网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可以最大地发挥双方的优势,保障软件与硬件上的配合。目前百度联合吉利、华为联合长安等采取的就是这类模式。

  其二,代工这类轻资产模式更可能是小米会采用的模式。目前而言小米的主要业务智能手机也采用的是这类模式,其只需提供技术、设计以及品牌等方面上的支持,保障手机产品的销量。而汽车代工模式也同样吃香,蔚来、理想等新造车势力大多采用的是这类模式,前车之鉴下小米也可汲取一定经验。

  总的来讲,在小米相关技术还未成熟以及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下场造车下,小米此刻入局或不是最佳时期。然而,为何互联网科技公司要造车?它们又如何维持自身轻资产模式与造车行业的重资产模式间的平衡呢?

  2013年,李斌找雷军聊天,说自己准备掏1.5亿美金去造车。

  5年后的NIO DAY,雷军依旧清楚记得李斌第一次找他聊造车时的情景:“那时国内互联网造车特别特别热,有好几百个团队都在做,我在之前已经见了20多个创业者想要造车。”

  雷军开玩笑说:“那时候,一谈造车就感觉像是骗钱似的,我当时觉得李斌也是个骗子。”

  也是这一年,雷军去美国拜访了马斯克两次,并试驾了新推出没多久的Model S。他发现当下最热门的硅谷明星,不是互联网产业的人,而是做电动车的马斯克。他对这个比自己小3岁的硅谷新一代巨星充满了敬佩,在他看来,这辆智能电动车的外观并不算得上拉风,但只要开过,就会明白这辆车能有多酷。

  “我们干的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而马斯克干的事是别人想都想不到的!”雷军曾如此感叹。

  当然,雷军对特斯拉充满好奇与好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投资者对其背后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乐观态度,直接导致特斯拉在一年之内涨了7倍,还在当地时间8月26日突破200亿美元。

  雷军甚至将自己的这段“心路历程”写在了自己公众号上,让无数人认为小米也要进军造车业,而那段时间小米的股价也狂涨不止。

  没多久,小米官方就雷军的一系列行为给出8个字:“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只要和车有关的,雷军都愿意投钱。2014年1月底,特斯拉Model S终于进入中国,售价为73.4万人民币起,比预计的200万人民币低了近三分之一。雷军在第一时间就兴冲冲地预定了2辆——一辆给自己,另一辆送给了和曾经的战友,阿里巴巴合伙人俞永福。

  当被问及他为何如此看好电动汽车时,雷军表示特斯拉本质上依靠的就是“软件、硬件及互联网”,这和小米手机的商业模式不谋而合,所以会让他对马斯克“惺惺相惜”。

  年底,有一网友在微博上发文称:“在近期的中国车联网大会上,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高调露面并表示,小米与某知名车企秘密研制的小米纯电动汽车,预产最快2015年实现量产。”

  雷军本人立马表示:谣言!自己从没有参加过什么中国车联网大会,自然就不可能“高调”宣布小米研发电动汽车。而且,他坚持表示小米目前并没有计划造车,公司的关注点依旧落在智能手机等核心业务上。

  2015年,雷军创立了“顺为资本”——这个投资机构的名称,源自雷军微信号的个性签名“顺势而为”,成为了许多汽车相关领域初创企业的钱袋子,除了蔚来与小鹏,2015年到2018年间,起码有二十多家与造车或出行相关的初创公司,他都撒过钱。

  比如国内首个自动驾驶“独角兽”Momenta;致力于无人驾驶汽车核心技术,产品曾荣登2018年央视春晚舞台的科技公司“智行者”;5年前一度闻名业内的车联网品牌博泰等,顺为资本都曾参投过。

  不仅如此,顺为资本还涉足了汽车后市场和共享出行。前者有人人车、车车车险,二手车理财平台“车财多”;专门针对汽车售后连锁维修养护的云平台“开思汽配”,专做汽配服务的APP“好汽配”;后者有货拉拉,ofo小黄车、立刻出行和小白单车等。

  2020年8月11日,雷军在小米创业10周年大会上演讲(来源:小米官网)

  2018年初,突然有自媒体爆料称:小米已经和北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推出一款自带小米MIUI系统的量产车,代号“米斯拉”,售价3.9万元,还放出了雷军与前北汽掌门人徐和谊的合影,及这款车的概念图。

  没过多久消息就被辟谣了——所谓概念图是PS恶搞。两人的合影实际日期是2017年7月28日。那天,小米与北汽集团的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具体内容是什么,小米与北汽集团都没做出任何肯定答复,只知道北汽前董事长徐和谊在雷军的陪同下,在北京五彩城小米之家参观体验了一番。雷军给徐和谊介绍并演示了小米的全系产品,其中就有车载空气净化器、车载充电器、智能行车记录仪等一系列和汽车息息相关的产品。

  有不少媒体猜测,或与智能驾驶有关。

  4月,小米MIUI发布了旗下首款汽车产品“米车生活APP”。发布当天,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汽车行业内的七十余位企业高层及各地米粉代表前来捧场。

  11月,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小米签署战略协议。双方承诺将依托一汽在出行领域的积累经验,以及小米AI技术和优势生态,在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物联网等领域开展基于量产的深度合作,共同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

  这场战略合作早在3个月前就曾初露端倪,当时有不少媒体“奔走相告”:小米或将和一汽奔腾合作推出一款新车“奔腾T77”,作为奔腾全新品牌战略发布后的首款产品,甚至还有人将这款车称为“国产特斯拉”。

  不同于之前的“米斯拉”,打3D全息影像系统的奔腾T77赶在一汽轿车与小米签约前一个月隆重下线。但这款车似乎没有涉及到任何与小米有关的产品细节。

  不少科技自媒体认为,跟北汽一汽签约、发布米车生活APP,投资汽车相关领域等动作,其实是小米为了丰富自家生态圈,完善旗下产业链的必经之路,他不会真的涉足汽车领域。且当时国产手机领域还在“百团大战”中后期,依旧热闹非凡,除了要抗衡华为,小米身后还有OPPO、VIVO、金立、魅族、锤子、一加、联想、中兴TCL、海信……等一众品牌虎视眈眈。

  不难看出,小米商城出现的那幅图“造车?我们是认真的”本义了。

  2020年,汽车领域最火的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先有阿里、滴滴率先下场,后有华为、百度相继入场,这条赛道终究不平静。然而,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政策利好与市场持续增长双轮驱动下,新能源汽车概念股大火,互联网大厂们何不分外眼红。

  作为中国科技公司的重量级人物,雷军怎么会轻易从这条赛道上“流失”呢?

  据观测,今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正式实施;1月5日,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今年将启动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出台更多使用环节优惠政策,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

  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增长7.5%和10.9%。而去年,产销分别下降2.3%和4.0%。可见,新能源汽车产销正逐步上升。与此同时,是新能源汽车概念股的大火,其中蔚来、理想与小鹏等公司在市场上不可谓不火热。

  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车业,新能源汽车业是互联网大厂们可分得一杯羹的“长线”蛋糕。首先在传统车业下,是处于寡头高度垄断阶段下的,但在政策利好与汽车转型新能源汽车的大趋势下,传统车企们也正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

  然而互联网大厂们可凭借自身的数字化、物联网等技术优势,分得造车领域上的一杯羹。

  以特斯拉为例,其软件收入的构成的三块业务分别是:车联网功能、在线系统升级(OTA)和全自动驾驶(FSD)。可以知道的是,车联网、系统等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关键,而特斯拉也同样是通过核心计算平台和软件开发等模式,实现的快速迭代开发。所以,互联网大厂凭借自身的的云计算技术与智能化等优势可下场造车。

  然而,造车业本是一门投入高、风险大且量产难的行业,轻资产模式下的互联网企业们真的能承受该行业的重吗?拿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为例,它们的营销费用占比却远远高于广汽与长城等传统车企。

  2020年Q3季,蔚来、小鹏、广汽营收及费用对比(来源:松果财经)

  所以可以这么说,造车新势力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营销方面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价。而这股造车新势力采取的一般是代工的轻资产模式,即它们大多只是品牌商,只需采用委托加工及产业资源整合的方式实现汽车的量产,由此将格外注重市场上的投入。

  而这一层面又将大大拖累造车新势力的现金流状况。2019年全年,蔚来、理想与小鹏汽车三家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分别为-87.22亿元、-17.94亿元以及-35.63亿元。目前而言,小米的现金流较为充裕,2020年Q3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02.6亿元,但靠这想要维系高额的造车成本可能还有点困难。

  况且对于造车这门精细活,笔者认为光靠代工往往不够,更多靠的是技术上的研发、汽车零件部分上的研发优化。所以,不论是谁造车,想要成功立足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下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造车难度系数高且量产等方面都很难定夺。

  目前互联网科技大厂们造车大多都在试错阶段,也可以说是在与传统车企转型下的陪跑阶段。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下发展或赚钱是难,但可以知道的是只有互联网技术结合车业,才可能碰撞出传统车业不一样的火花。

  二、遍地开花,新能源汽车格局或生变

  回归到小米造车这件事情上来,本质是小米想要打开新的增量场为自身更高的市值讲述新故事。所以小米造车是迟早的事情,但若其真下场了会给整个新能源造车格局造成什么影响?离OV(OPPO与VIVO)下场还远吗?

  2019年,小米几乎成了车圈媒体的半个老熟人。

  6月,奔驰在CES Asia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秀出一款极具未来感的座舱。坐在其中,用户只需通过语音便能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从吸尘器到热水器,都可以实现远程唤醒,还能得知相关工作情况的反馈。

  座舱的核心系统MBUX是由小米与奔驰合作打造,并自带智能语音助手“小爱同学”。除了即时下达指令之外,这款充满了车家互联新模式的座舱,还能实现定时服务,让用户及早安排所有家居生活相关事宜。

  1个月后,小米有品终于等来了“史上最贵产品”——奔腾T77真出了一款“米粉定制版”车型,也是小米跨界进军汽车领域后的第一款量产车。

  这款定制版与原版车型最大的不同之处,是3D全息影像系统里集成了小米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的“小爱同学”,支持行车过程中的语音交互和视觉互动,车主能够通过“小爱同学”对奔腾T77进行语音控制。售价也比原版贵了近4万,为12.48万元起。

  不过,这款特别定制版并没有引起米粉们的疯狂哄抢。

  曾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从7月25日上午10点上架到26日下午6点,这32个小时里共有140辆车被预定。比照普通款奔腾T77在2019年5月138辆的日均销量,基本持平。

  这个不好不坏的结局,似乎让小米高层意识到了新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2019年第三季度的小米决策层董事会上,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川曾主动拿出汽车行业调研报告向雷军建言:2019年底或2020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车的好时机。

  2020年至今,小米一直在“造车”和“不造”中,反复试(辟)探(谣)。

  年初,小米被爆出申请了一项名为“变速车档位自动推荐的方法和装置”的专利。

  4月,车联网公司博泰宣布获得小米B轮战略投资,双方准备在软件、硬件、语音多场景交互等方面全方位合作。

  小米集团注册的汽车类商标(来源:启信宝)

  截屏6月,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业务中心的比亚迪半导体开启A+轮融资,金额达8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名单里,小米赫然在列。

  全世界都明白其投资动机。自动驾驶技术是未来的创新科技发展方向,小米作为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必须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比亚迪成立半导体公司并引入投资机构,坚信“顺势而为”的雷军自然不会错过机会。

  一来,小米在2017年研发澎湃S1芯片后再无新进展,之后还将松果电子拆分成南京大鱼半导体,可见其自主发展芯片方面的确是举步维艰。二来是为了花小钱省更多钱更多心,贾跃亭投入百亿造车最终让整个乐视万劫不复,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几乎是同时,有媒体通过天眼查发现,小米科技已悄悄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以及注册相关图形商标。

  有接近小米内部人士猜测,如果从投资协作角度看,小米参与互联网造车完全是有可能的,自己下场造则是另一回事,其实可能性不高。但更多人认为,近几年小米生态链高速发展且不断涉足陌生领域,再加上酷爱“真香定律”的雷军,小米造什么都有可能。

  对于新能源车业而言,不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一些手机硬件厂商,大家造车都在试错阶段。而小米下场,若延用的高性价比,低价格的惯用打法很可能打破新能源行业下的平衡。毕竟,在新能源汽车成为人们未来消费大趋势的当下,高性价低价格谁不捡大漏?

  然而,这类打法作用在汽车产业上,其实是不现实的。毕竟小米千元机的“毛利润率不高于5%”的定价策略肯定不适用于万元以上的汽车行业。况且,以低价格收割市场的五菱宏光汽车已经在市场率先布局。

  另一方面,小米也一直未打入高端市场,对于苹果而言其国内真正的竞争对手可只是华为。而小米的高端机的销量与技术都尚未处于一个稳定阶段。类比小米造难度系数更高的汽车,或是很难取得很好的反响。

  然而,积极一面是小米若下场,国内与之比肩的OPPO与VIVO也很可能进一步涉足。毕竟在全球及国内智能手机销量进入存量市场的当下,哪家手机硬件厂商不另寻第二增长曲线。另外据观测,今年1月底,OPPO还公布了一组“防撞提醒的方法、装置、车载设备及存储介质”等发明专利,该类专利都与自动驾驶有关。可见,OPPO在造车这件事情也不是没有准备。

  由此综合可知,在国内手机厂商中若小米率先下场,距离OV下场的时间或也不远了。

  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对于股市而言,稍有风吹草动,股票和市值都会波动。而对于重大消息,则无异于向股市释放了一颗重磅炸弹。我们来看看小米造车传闻当天的股价吧。

  数据来源:雪球(截止时间:2月22日16时08分)

  受此消息影响,小米股价涨幅超过12%,市值一度重返8000亿港元大关,最终以6.42%收涨。截止上图行情,小米跌5.38%,报29港元。

  2月21日晚间消息,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小米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细品这次的回应,和之前小米坚决的否认似乎有所不同,更像是“现在还不到时候公布”。

  至于小米是否会真如报道所言,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回顾小米近年来涉足的领域,我们倒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小米真要造车,机会如何?现在是不是造车的好时机?

  过去一年,虽然小米在资本市场混得“风声水起”,股价从低点一路连番至两倍左右,但与造车新势力的资本加持度相比,还显得微小一些。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市场需求的缺口逐渐扩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新一代造车势力热捧的“风口”之一。

  站在市场空间的层面来看,据IHS 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届时,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高出全球智能汽车市场15%。在未来,中国市场也将是造车新势力重点争夺的“对象”。

  此外,政策红利正当时。在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中要求,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占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可见,在未来 5 年时间内,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巨大的市场销量增长,由此也将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链企业的估值提升。

  而资本市场也对新能源汽车的情绪有目共睹。2020年以来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2020年上市的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300%;就连2019年跌入谷底的蔚来,在2020年内最高股价涨幅达14倍,市值一度超过小米。

  面对不断扩张的市场以及巨大的增值潜力,再加上行业先行者所积累相对成熟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小米如今加入新造车领域或将为较好的时间点。

  回顾小米近年来的足迹,小米造车或许并不是空穴来风。

  雷军在2015年和2016年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能源造车公司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当时雷军就曾与行业人士交流过造车想法,但反馈并不乐观,因此没有继续推进。

  2019年,在小鹏汽车的C轮融资名单上,小米集团的名字又一次出现,这一次的投资使小米与智能汽车领域的合作更进了一步。2020年,有关汽车行业方面的动作更是频频出现,投资车联网企业上海博泰,注册「小米车联」的商标。

  值得注意的是,据天眼查APP显示,当前小米关联公司拥有的与车辆相关的专利共有134件,并且,小米多家关联公司均将汽车零配件作为经营范围登记。

  纵观如今国内外市场,譬如百度、阿里、华为、苹果等科技巨头都已逐渐涉足造车领域,随着科技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活跃度的高涨,小米自然也不甘错失“风口”。但依据小米最新的官方回复背后,或许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绊脚石。

  雷军参加小鹏汽车C轮融资发布会(来源:新浪财经)

  许多人之所以觉着小米真准备造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所谓的风口不仅是赛道,还有时间节点。这两个月来,不仅有苹果、百度这样互联网及科技大厂杀入智能汽车市场,恒大和宝能为代表的传统房地产公司,以吉利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造车上动作频频。

  已在金山软件上吃过一次亏的雷军,肯定不会再错过这样一个风口。不然,怎么对得起自己“顺势而为”的微信签名。

  而且如今的小米不差钱,光2020年底小米又通过增发配售股票、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获得了近40亿美元资金,足够再造3个蔚来。

  但这两年,小米选择一次又一次辟谣,在造与不造之间反复横跳,原因也很简单——去年9月国家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虽然删除了有关 “设计开发能力” 的要求,降低了新造车入局门槛,但“汽车生产能力”这一条基本要求,仍然存在。

  据专利检索平台智慧芽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间,小米在汽车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的申请总量超过了630件,2020年(不包括部分未公开专利)的申请量约为134件,总合已经超过了800件。

  但相关发明专利还是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等,相关专利技术以原创为主,尚未深入到汽车整体结构的设计,更多的是以功能性开发为主,汽车的零配件专利占比较低。

  说是为造车辟谣,还不如说是小米还没确定好造车的具体形式和路径——到底是学习蔚来好榜样,一切从头自己来;还是像苹果一样,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进行造车;亦或是继续以资本的方式进入,将造车看成是打造小米生态的重要一环。

  汽车的复杂程度远比手机、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高出不少,造车并不是说把零件买好,然后东拼西凑就能做出一辆的汽车出来。

  汽车被消费用户所认可的是行驶品质,在安全、调校和测试等方面传统车企还是占一定优势。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方式,汽车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小米的这套产品方法,可能在汽车行业失效。

  小米集团2月21日在香港交易所发布的自愿性公告(来源:港交所)

  更重要的是造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内较难实现盈利。蔚来在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中毛利润率回正,费用率大幅下降,经营亏损率骤然降至31%,但每卖一辆车仍毛亏损11.4万,还要摊9.1万市场、行政费用,除此之外,蔚来还承诺终身免费维修、终身免费换电,这些服务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小鹏的亏损能力也不弱,2020年第二季度交付3228辆,经营亏损8.1亿,摊到每台车是25.2万,远高于出厂价。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米是不可能放得下热乎的手机业务而跑去做亏本的汽车生意,以小米的营收结构,很难支撑起连续的亏损,并且,小米很难将大量的资金全都投入到新造车,这对于小米冲击高端市场来讲是相互冲突。但少量的资金投入无法见到好的成果收益,难免出现“打水漂”。这也意味着目前虽然是造车行业的风口,但对于小米自身而言,却并不见得是入场的最佳时机,但纵观国内外一众手机厂商,对造车却似乎有着共同的执着点。

  无论哪种,我们都会充满好奇与期待,只待另一只靴子落地。

  四、互联网大厂入局,新能源造车成“科技围猎场”

  纵观全球市场,国外的苹果、国内的华为加上现在的小米都在造车路上或明或暗的播种

  值得一提的是,oppo也在今年1月份公布了一组“防撞提醒的方法、装置、车载设备及存储介质”以及“测距装置、测距方法、摄像头及电子设备”的发明专利,都是和自动驾驶有关。

  暂且不论oppo会不会造车,但可以窥得的是,造车正成为手机厂商们的新交集点。手机厂商纷纷将目光聚集在造车,但也怀揣着各自算盘。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大厂的加入,理想、小鹏等靠巨大融资砸出来的1.0阶段即将过去,2.0阶段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加入的更多是加入“黑科技”的存在,就如苹果Carplay,百度Carlife,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苹果在智能硬件设备对人机交互的研究,以及对电池能耗控制的研究,这些东西都可以在汽车上利用。

  虽说小米现阶段对于造车或许还不具备足够的硬实力,但从长远的阶段来看,也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具备想象力的地方。

  譬如,通过与汽车厂商合作,整合资源推出汽车,可以实现产品上市,造车对于小米而言,或许可以承载一些新的愿景。但小米一贯以性价比取胜,所以即便未来是要对标蔚来、理想等品牌,但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性价比”三个字,但若要通过代工厂商完成,并把价格压下来,又以高品质是相矛盾的。

  细看另一家手机“大厂”华为,虽然华为宣称不造整车,但却要进入价值更高的产业链上端,研发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系统、智能车控系统、激光雷达之类的,也就是说华为要在核心技术上“造车”,就除了玻璃、轮胎、引擎等等不造。下游的主机厂却变成了华为产品的代工厂,这种关系更加类似于高通芯片与各大手机品牌、英特尔与各大电脑品牌的关系。

  如果华为造车,更多的是与华为自身生态形成协调发展,瞄准的也是未来智能化时代更为长远的发展空间。同时,华为之前的芯片和通信技术遭到封杀,C端业务需要一个更新的入口,探寻一个持续增长的曲线业务。事实上,智慧汽车业务也是作为华为云计算业务的重要分支,要想在云业务上有较大的发展,汽车智能领域无疑是要踏足的地方。

  总的来讲,不管是苹果、华为还是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涉足或深或浅,实际上,是手机厂商们新一场的科技较量。在未来的智能化时代里,科技优势才是这些企业长存的命门。与此同时,这些科技巨头也必然需要肩负起反哺行业的重任。

  再看苹果造车:美国独立投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派杰公司(Piper Sandler)日前发布最新报告称,Apple Car在其首次亮相时可能不会马上颠覆汽车市场,但它可能会成为苹果公司稳定的硬件收入来源,到2030年更是有望带来500亿美元的营收。

  苹果电动车概念图(来源:苹果官网)

  该行首席分析师哈什·库马尔(Harsh Kumar)在报告中写道,“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苹果进入汽车市场非常有意义。和其他硬件产品一样,该公司可以在这项技术的高峰期进入市场,这样就能避免市场风险。”

  派杰指出,最初苹果可能会小规模推出Apple Car,配备升级后的CarPlay系统,或苹果自身的汽车用户界面。然而,Kumar表示,他预计苹果终将会推出一款“成熟的苹果品牌电动汽车”,以便让苹果可以控制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动汽车硬件和内置软件平台。

  Kumar还援引最近的报道指出,苹果的目标可能是在2024年实现10万辆的汽车销量。他说,有鉴于此,苹果可能在市场份额不到0.1%的情况下创造约50亿美元的年收入。如果到2030年,它的市场份额达到1%,那么这个数字可能会增长到500亿美元。

  这位分析师认为,现在是苹果进军汽车市场的好时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苹果“为技术创新做好了准备”,而且随着iPhone和Mac等产品的成熟,苹果也需要这些额外的收入来推动增长。

  Kumar还称,即便这是一款“苹果品牌”电动汽车,该公司也会找第三方制造商来生产这款产品。他指出,苹果并不组装自己的硬件产品,但这位分析师仍认为,苹果在汽车技术上的开发已经酝酿了多年。与竞争对手相比,这款汽车将拥有强大的技术。

  不过与此同时,该行认为,Apple Car眼前最大的障碍是寻找制造合作伙伴,Kumar指出,汽车制造商们并不想成为“汽车行业的富士康”。

  五、新赛道上,任重道远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系统中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统计,小米从2015年开始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

  所以,小米在汽车智能化方面已经准备了多年,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公布的具体信息,但作为科技类企业巨头,小米在车联网、智能驾驶以及车辆系统方面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这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所在。

  其他像外观、内饰这类的设计可以请设计师,电池可以选择宁德时代,这些能花钱解决的事儿对于小米而言都不叫事儿,所以造车对于小米来说难度并不高。

  至于造车的模式,目前有三种主流的,自主造车、汽车厂代工、与传统车企深度合作。像互联网巨头普遍都会选择第三种模式,比如百度和阿里,就选择了与吉利和上汽进行合作,腾讯也将与长安进行合作。

  不过像滴滴也会选择让比亚迪代工造车,现在已经上市了。苹果公司也被曝出与现代和日产进行过代工谈判。

  所以摆在小米面前的造车模式有很多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表示:“造车路径,我相信小米还是要跟传统车企合作,要么收购,要么以联营的形式来推出。”

  接下来就是第一款车的定位和定价,如今造车新势力的天花板是特斯拉,自主品牌中比较热门的有蔚来、小鹏、威马等等,小米会选择哪个级别呢?

  按照小米的产品线来看,它们主打的都是性价比,比如小米手机,绚丽的大屏幕、流畅的操作系统、亲民的售价,受到了全球范围内众多用户的追捧,同时小米旗下的其它生态产品也有着同样的特点,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小米的第一款车将会主打性价比。

  这样一来就和威马和小鹏的定位会有高度相似,定价可能会在15万-2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而且极有可能是一款SUV产品。

  新能源汽车,可能就是雷军突破手机项目天花板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小米造车或许也将是必然的。我们早已进入到物联网时代,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网络,像小米、华为、苹果早在物联网方面布局多年,如今涉及的场景越来越多,小到手表音响,大到电视冰箱,都能实现物联,形成一个生态圈。

  苹果、华为、小米产品市场对比(来源:maiche.com)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已经占据整体汽车市场接近10%的份额,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3年超过100万辆销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

  显然,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企业实现增长的下一个风口之一。

  而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小米造车或许也将是必然的。我们早已进入到物联网时代,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网络,像小米、华为、苹果早在物联网方面布局多年,如今涉及的场景越来越多,小到手表音响,大到电视冰箱,都能实现物联,形成一个生态圈。

  目标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愿我们的武大才子雷军和他的团队事业更加辉煌,向深水区挺进,纵深发展。

  (本文数据来自Wind资讯、新浪科技、松果财经、启信宝、雪球、美股研究社、maiche.com等)

  (本文图片已标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来源:资鲸网 作者:世纪浪人)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