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IPO企业被现场检查吓退,董秘你真的了解当下IPO审核吗


撤回IPO申请材料





2月22日晚间,科创板有3家IPO企业终止审核,分别为紫泉能源、百子尖、博创智能;创业板有2家IPO企业终止审核,分别为木瓜移动、时代凌宇。这些企业均因撤回IPO申请材料而终止审核。

值得注意的是,这5家企业均被抽中现场检查。另外,近期撤回材料终止IPO的6家企业也在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名单中。这说明20家抽查企业已有11家撤回材料。这也是注册制板块纳入现场检查范围后的首次抽查。

多位受访人士告知,目前审核标准没有变化,这些IPO企业撤回材料主要是因为被抽中现场检查,因为根据以往情况,被抽中检查后的IPO企业通过率较低,所以这11家企业在现场检查还未开始时便撤回了IPO申请材料。

除了这批被抽中的企业IPO止步,其实自2020年12月以来,科创板和创业板终止审核的IPO数量明显增加,截至2021年2月23日,累计有73家IPO企业终止审核。

对此,有业内人士称,这与2020年中期后申报IPO的公司较多有关系,现在IPO审核节奏和批文节奏都较为正常,“打铁还需自身硬,优质的IPO公司材料准备充分,无需担心害怕,带病闯关、存侥幸心理的IPO公司则难以过关。”



现场检查亮剑





近期,注册制下的IPO终止审核并非新鲜事,现场检查被认为是一大导火索。

2月22日,科创板、创业板分别有3家和2家IPO企业因撤回IPO申请材料而终止审核。这5家IPO企业有一大共同点,是均被抽中现场检查。

在2月份终止审查的IPO名单中,存有同样情况的还有6家IPO企业,分别为柔宇科技、凤凰画材、格林生物、湘园新材、恒兴科技、江苏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下称“建科集团”)。

这意味着,2月份已有11家被抽中现场检查的企业撤回IPO申请材料。

就在1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名单第二十八次抽签仪式,在1月30日前受理的407家科创板和创业板IPO企业中,抽出了20家企业。以此前情况看,被抽中企业的撤回率为55%。

现场检查对象确定包括问题导向和随机抽取两种方式,IPO企业在被抽中现场检查后,3个工作日内将会收到通知,可以在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撤回材料,若不撤回的话则监管层进场检查。

“这些IPO企业基本上是接到抽中检查的通知就撤回材料了,现场检查还没有开始。现场检查和督导的公司,往往都是审核中发现疑点或者本身材料质量不好的公司,可能经不起检查;也可能中介机构工作没做到位,底稿不充分,为防查到了被处罚,中介机构就选择先撤回再补充底稿。”前资深券商保荐代表人王骥跃称。

1月29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将注册制板块纳入现场检查范围。根据规定,在发行上市审核和注册阶段,首发企业存在与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相关的重大疑问或异常,且未能提供合理解释、影响审核判断的,可以列为检查对象。

针对问题导向的检查对象,检查机构应当结合重点存疑事项的性质和内容开展现场检查,可以围绕上述存疑事项对检查范围进行必要拓展;针对随机抽取的检查对象,检查机构应当重点围绕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等事项开展现场检查。

“根据以往的经验,IPO企业被抽中检查后通过率很低,所以还不如早点撤回。除了IPO企业自身有问题外,这与检查全面、太细也有一定关系,尚没有一定的细化标准,所以我们投行也希望现场检查方面能有一定的包容性,没有大的问题、不影响发行条件的IPO公司希望能给通过。”上述投行人士称。

也有业内人士称,监管方向和力度其实是一以贯之的,“如果企业自身质量过硬,中介机构把关尽职,再多的现场检查也不会减少排队企业数量。”

多位券商保荐人士称,目前IPO保荐工作压力较大,应对策略则是根据监管层的要求做好、做规范,最根本的还是要挑选业绩好、规范、有发展前景的公司。



IPO审核现终止潮



2月至今,科创板已有5家IPO企业终止审核(均为撤回IPO申请材料),创业板则有22家企业终止审核(1家审核不通过,21家撤回IPO申请材料)。

注册制板块IPO审核终止数量明显增加,其实是从2020年12月就开始的,当月科创板、创业板终止审核的IPO数量分别为15家、14家。2021年1月,科创板、创业板终止审核的IPO数量分别为10家、7家。

最近3个月,科创板终止审核的IPO数量合计30家,每月平均值为10家;创业板终止审核的IPO数量合计43家,每月超过14家。

而在去年12月份之前,科创板和创业板每月终止审核的IPO数量均不超过6家。比如,在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的17个月中,科创板终止审核数量合计49家,每月平均值为2.88家。


王骥跃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去年中期后申报IPO的企业较多,合格的公司先上会并通过,部分质地较差的公司则在审核到一定阶段之后,知难而退。

“注册制了,审核和发行节奏都快,有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公司也属正常,监管发现后劝退或逼退,是对市场负责。”他同时称,在科创板、创业板排队在审的近千家IPO企业中,有被否的、有主动撤回材料的,这都属正常。

上述投行人士则认为,IPO终止审核的数量增加,一个大的背景是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落实。

也有观点提出,注册制之下,IPO审核不是应该重在规范信息披露,全面放开市场化发行,优胜劣汰由市场决定?

对此,王骥跃表示,目前A股市场尚处于注册制初级阶段,有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改革方向是对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这是市场演变的正常节奏,一步到位反而可能会出大问题。



当下IPO状况



董秘俱乐部也注意到:注册制下的IPO终止审核数量与日俱增,这跟改革的步伐和IPO企业的质量都是息息相关的。董秘俱乐部也整理了一些关于当前企业IPO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广大董秘以及正在做IPO项目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1、熊市还没有来,但是破发已经来了。2019年发行的新股,目前破发的有58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因为至少从指数上来看,过去的24个月并不能算熊市环境。如果一旦未来2年内出现市场回冷或者指数回调,可能大面积破发潮就会到来,甚至到时候可能很多新股的IPO定价大幅打折,甚至发不出去。从成熟的海外资本看,其实IPO的环境和市场情绪直接相关,A股达到这个状态的速度,可能会比我们想的要更快。

 

2、注册制虽然来了,但其实“堰塞湖”问题依旧存在。截止到12月,2020年整个A股的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是390家,而目前已经在排队的公司405家,有迹可循正在筹备的准备申报IPO公司有481家。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即刻申报IPO材料,发行完成需要至少1年半时间。而且这么密集的新股发行,对大盘虽然已经不构成利空影响,但是对于发行路演的公司来说更是压力山大。好不容易在IPO的排队通道里等待了很长时间,等到的却是一堆打新机构。IPO的效率、定价、甚至是时间成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

 

3、流动性和高估值没有来,但加速退市很快就要来了。假设每年有3%的公司退市,5000家公司意味着每年要退市150家,我们长期跟踪纳斯达克,在过去30年的统计口径下,纳斯达克退市的公司比新增上市的公司要多,这意味着如果IPO之后不能持续业绩增长,不能做大,市值就无法持续长大,如果无法持续长大,市值没有流动性支持,IPO了却没有IPO的实质性溢价。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会看到大股东自主选择摘牌退市的情况。



企业的经营逻辑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会挑战所有人对IPO的无脑向往和盲目崇拜。
目前看,这种趋势下,至少几个关键点可以被确认:



1、以IPO为上岸线的企业经营思路开始不奏效。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存在一个固有观念:完成IPO的创业者可以阶段性上岸了。以前一旦IPO成功,身家就能达到数十亿,哪怕是卖壳套现都能套出七八亿资金,这样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过去我们经常会以投资人能投出多少家IPO公司来衡量投资人的投资水平,甚至这个评价指标都会被挑战。


2、很快可能遍地都是上市公司。在未来三五年内,A股能够IPO的公司可能会超过5000家。这意味着但凡可能有一定规模的行业,可能都有上市公司存在;但凡有点品牌的公司,可能都是上市公司;
 
3、只要业绩一变脸,一边是投资机构无情的抛弃,另外一边是监管机构无情的处罚。过程中只要公司一旦犯错,比如造假、信披违规、业绩下滑,可能就会立即被投资者无情地抛弃,被监管问责。只要上市之后业绩发生大幅变化,这两种情况就会同时发生,所有的压力都会压会在创始人和管理层的身上。
其实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对这种经营压力的转嫁有充分的认识,这意味着企业成长增速将进入一个没有结尾的竞争,资本市场永远会对高增长的公司用更高的估值提出对增速的更高期待,但是指数却不可能涨到天上去,因此市场化经营的结果总是不确定的,总是有风险的。
 
4、大家都认为IPO的门槛降低了,其实是变相提高了。算个账:如果5000万净利润就IPO了,上市之后用三年将利润做到1个亿,很可能市场平均市盈率只有30倍,意味着市值只有30亿(还没有达到前文统计的日均3000万元交易量的市值中位数水平),意味着依旧没有流动性。未来3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的资本腾挪空间与流动性水平,可能还不如2015年15亿市值的上市公司。
 
5、所有老板都开始扪心自问一个资本的战略问题:越早上市就越好吗?从目前的趋势上看,答案并非如此。如果没有准备好(注册制环境下,怎么才叫准备好了去IPO,是个专题,下次专门展开),不如晚一点IPO,没有充足准备的上市很可能带来的是没有流动性的市值,掣肘经营的监管,非理性的市场波动,以及被行情左右的再融资能力。IPO甚至已经变成了一个检验指标,来检验企业是否已经准备得充分漂亮。这种资本市场的生态变化,使得企业在上市前系统思考资本策略与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各位老板,你真想清楚了?
 
6、IPO环境的变化,对投行将面临极其严格的考验和筛选。投行的发行能力、承销能力、价值发现能力,乃至共同陪伴和赋能能力都会变成投行的终极考验。有的投行做了100个项目的盈利,可能都不如其他投行做一个项目来得多。有能力的财务顾问甚至可以成为非持牌的券商,没能力的券商甚至可能活得还不如FA。

董秘俱乐部认为:打铁还须自身硬,上市之前你需要准备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时候是你上市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机的讨论可以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战略,执行,利润这个关键因素都是企业高管们需要反复去思考的课题。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